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石中英电子书 > 第三 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第1页)

第三 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第1页)

第三节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学习目标

理解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化。

当今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集中探讨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与价值走向。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法、策略以及倾向的综合。它不仅包括学习的操作形式,如感知偏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而且也包括学习的基本品质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25]一般而言,学习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法、策略以及倾向的综合。

(一)综合性

学习方式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方法系统。尽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方式展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在使用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必将综合运用自身掌握的各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在作用于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学习方式的数量和综合程度上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本身不仅包括认知因素,还包括一定的情感、态度因素。因此,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是学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结果,与学习者的个人倾向密不可分。当学习者将所选择的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时,知识的掌握和意义的建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二)个体性

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特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感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在许多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中,独特的学习方式成为区别自己与他人的特有形式。成人可以通过工作方式获取生存资源和社会地位,而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中的自我实现。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因为学生个体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价值倾向存在差异,所以,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的进度与效果就会有所差异。学习方式的个体性,也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三)相对性

学习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不足,都拥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同时,学习方式并不像智力和能力所表现出的高低、优劣差异。学习方式存在多种维度,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介于某种区域时,就可以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如,有些学生倾向于采用演绎思维,有些学生趋向于使用归纳思维,但我们并不能说,演绎思维比归纳思维更好。在学习中,应该努力使各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学习目标,根据学习情境实时调整,灵活运用,避免学习方式的绝对化。

(四)稳定性

学习方式表现出了学生一贯、稳定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体现了学习的稳定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受个体生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学习方式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但应该说,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通过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争论较多、对比较多、受用人群较广泛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是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习任务不依靠学生本身的独立发现。学生只需要将学习材料加以内化,以便这些材料在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利用或重现。在接受学习的方式下,教师直接讲解,学生无需进行任何发现,只需要去接受,教师对知识加工后,将完整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并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是在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情况下,无意义的死记硬背,但接受学习更加强调学习过程没有经过探索和发现,只是接受和掌握。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同时,必须将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相区别。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是指学习者在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勉强学习。在这里,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关键在于接受学习的过程是否伴随自我的发现与探究。

从学校产生开始,接受学习几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它的历史与教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但20世纪以来,接受学习逐渐受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挑战。

菠萝的学问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好奇:一种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可以滚动、可以吃、很香。”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东西处理好。

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又赶紧把手缩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他刺了一下。”妈妈回应:“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只好又把它放下,“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了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么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再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很重、可以滚动、可以吃、很香。这是妈妈直接告诉的结论,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如果将来妈妈又带回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很重、能吃、很香、可以滚动。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而且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摸、拎、滚、闻、切、尝。下一次妈妈可能带来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可是很快被螃蟹钳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以建议:“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又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次,妈妈可以买回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去摸、滚,结果可能玻璃制品碎了。经过自己对不同物品的试验,孩子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学生学习也与上面认识物品一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之分。在被动学习的背景下,课堂情景是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答案尽量往教师所期望的标准答案上靠拢。在主动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则以自主、主动、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探讨获取知识。

资料来源:言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2~163。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室里,你可能“发现”一条化学家们早已熟知的原理,但由于事先没有老师告诉过你这个知识,你也没有从书本中学习过,那么,这个知识就是你自己的发现,对这个知识的记忆,要比你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深刻得多。发现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如调查、实验、查阅资料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学习的优势是:“第一,发现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二,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本身存在兴趣;第三,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第四,发现法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26]

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是如何使用发现学习的?

张老师在教一个关于热量的自然科学单元时,问她四年级的学生:“什么是热量?”通过这个问题,她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答案,学生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回忆说,热量来自太阳、火焰和暖气,还列举了其他来源。然而,一个男同学回答说,热量来自衣服,比如外套和毛衣。同学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张老师意识到,对于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毕竟,当他们穿上“暖和”的衣服,感觉更温暖了。但如何纠正这一错误观点呢?应该告诉学生真相吗?不,她觉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相是更加恰当的做法。于是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温度计包在外套和毛衣里面,满以为温度会上升。当温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时,他们又把衣服和温度计密封在塑料袋里。可温度计仍然没有显示任何热量的变化。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学生们愿意尝试另一个假设——衣服仅仅使穿衣人身上传出来的热量不会丧失。这些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了什么东西产生热量,什么东西保持热量。

研究该案例想一想:

1。张老师运用了本章的哪些理论?

2。你在教什么样的内容时,发现学习的方法极大地帮助了你的教学?

在对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处理上,传统的教育理念倾向于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一直大力倡导发现学习。事实上,两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很难非此即彼。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便努力给学生创设发现和探究的教育情境,也不可能让所有知识的学习都使用发现法。两种方法的运用一定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学生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切勿跟随潮流,不伦不类,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二)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

个体学习是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和通过行为的结果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个体学习的实现或者是通过直接的实践,或者是通过他人经验的提示,或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共同学习,通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因集体成就而获得嘉奖的学习方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