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石中英电子书 > 第一 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第1页)

第一 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第1页)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的本质,并从哲学视角反思学习的目的。了解终身学习教育思潮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关于“学习”,获得知识和习得技能是当前制度化学习环境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做出的精要理解,亦与教师日常经验匹配。然而,学习行为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即“学习何以可能”却少获关注。要回答该问题,我们要从理解学习本质入手,跳出日常经验关于学习及学习目的的理解的限度,借助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相关概念扩大理论视野,获得通俗化理解的新路径。

一、学习的本质

在古代,“学”与“习”二字本来各有所指,独立表达含义。从字源上看,“学”字有四个含义。第一,仿效,学习。《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学校。《礼·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第三,学问,学说,学派。《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第四,诉说。《醉落魄》:“些儿心事谁能学”[1]与“学”的意义相关联,“习”字主要有四个含义。第一,鸟练飞。《说文》:“习,数飞也。”第二,复习,练习。《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三,学。《吕氏春秋·听言》:“蠭门始习于甘蝇。”第四,通晓,熟悉。《战国策·齐四》:“(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会计,能为文收买于薛者乎?’”[2]总之,“学”是指人获得直接与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兼有“思”的含义;“习”是指巩固知识、技能等实践活动,兼有“行”的意思[3],是指多次重复某动作而获得巩固性。

除历史和语词分析视角外,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技能或者态度的习得过程,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手段和依赖,是为了生存的“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4];是主体在某个规定的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这一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5]。可见,知识、行为等对个体心理变化的影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以心理学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定义深切地影响着教育实践。学校教师基本上在这一框架内以其为基础,结合日常经验来解释“学习”,认为是学生对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讲解的接受和反应。教师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的知识讲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经验化理解,侧重地突出学习的知识倾向。当然,部分经验积淀丰富的成功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时,还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行为方面相对持久的变化以及思想世界的完善。应该说,关注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日常经验理解的学习概念的一大进步。于是,关于学习行为的想象有了一幅经典图景:正式学校制度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的消化理解,获得本质上作为间接经验的知识。

“学”“习”二分的例子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学无止境。(荀子)

3。习,数飞也。——《说文解字》

4。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5。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王夫之)

然而,相对于学习的日常实践理解,“日用而不知”,学习“该是怎样”和“能成怎样”的落差难以察觉且常被忽略。这需要重视的是社会学视野中的学习。在现代社会中,必须依靠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经验,而个体经验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即为学校里的制度化学习。现代学校中的制度化学习,以课程政策规定学习内容,以作息时间表规定学习节奏,以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学习行为的发生,以评估和检测制度引导学习的方向,现代教育制度对学习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核心是“学校”这一教育组织。因而,学校环境制度的学生学习行为是我们的关注焦点;而广义上的学习,却也是理解学习必不可少的参照。

也有学者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学习行为。学习作为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虽然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但大致可以认为:相对于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慢,学习对其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学习能力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短。相比之下,人是高等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但学习的生存意义因这复杂性而更紧迫,其绝大部分由后天习得行为方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最大。学习行为本身不断地复杂化,社会化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以及越来越精细的制度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成为专门的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6],从而把人的“学习”从本能的层次上区分开来。

上述关于学习的定义,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学习”的问题框架,但其共同缺陷在于把“学习”理解为以个体为聚焦点的行为,传统的学习心理学也将个人作为单位来研究。然而,学习问题实质上是包括时间、空间和实践等多维度的社会性行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不是学生一个个孤立的自由的活动,而是有教师主导性介入,在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材)、学习环境等要素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因而,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介入以及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才是学校中的学习的本质。概念的本质内涵问题是一个必需的参照系。综合起来可以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是在交往中进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学习”问题的定义理解,一方面是要以历史的中西视野理解其本来含义,要看到“学”与“习”在近现代的词汇融合和词义相连,以及西学东渐的近代背景下汉语词汇的西化影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心理学、社会学和日常经验等不同维度看到的学习概念的差异与共相,为我们理解学习行为提供了多维视角。

学习

从广义角度看,人与环境的所有互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人的学习活动。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角度看,学习是指学习者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自主的、合作的活动。

教育(学)家语录

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关于绝对理念和本质的知识。我们生前已经知道美、善、相等这些概念。但是在出生时,我们把这些知识遗忘了。视觉、触觉或其他感觉激发我们回忆起生前已有的知识。所以,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柏拉图

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要的方法。

——杜威

二、学习的目的

关于“人为什么学习”,即学习的目的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在历史沿袭过程中提供了相异的思考空间及想象路径。在传统人伦观念引领下,培养德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关于学习目的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当今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西方“培养自由人”“追求智慧”的学习目的则树立了另一个参照体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