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石中英电子书 > 第一 儿童与哲学家(第2页)

第一 儿童与哲学家(第2页)

马修斯还在《哲学与幼童》一书里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马修斯的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哲学课上所举的一个例子。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如果直行,尽头有五个工人在工作,如果拐到另一个岔道,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桑德尔教授问道:“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结果多数学生选择了把电车开向岔道。6岁的伊恩和哲学教授桑德尔提出的问题,都与功利主义哲学相关。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上,那些大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未必比伊恩的思考更切中功利主义哲学的要害、更有论辩力。

资料来源:朱自强。解密儿童书中的儿童哲学[N]。中国教育报,2012-04-12(10)。

二、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何以可能

儿童可以被认为是哲学家,为什么儿童长大以后没有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或是说他们为什么丧失了成为哲学家的那些品质?当然这个世界有分工,哲学家只是少数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哲学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来自成人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多数儿童个体的哲学思维逐渐地消失了。

教育家语录

儿童哲学课程是教育探究法的范例。即不再让学生去死记课文中的现成结论,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每一学科领域的重点知识。要成为一个探究者就得成为一个知识的主动的追求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提问者,不断去注意那些迄今为止仍被忽视的关联及差异,去准备比较和对照,分析和假设,实验和观察,测量和考察等。这样,作为探究者的学生就为自己的教育担负了某些责任。他们学着去遵循自己探索的思路,而这种探索将导致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李普曼。儿童哲学与批判性思考[J],教育评论,1989(6):63。

如果儿童是个哲学家,那么对儿童个体进行哲学教育是否可能呢?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一如儿童洞穿‘皇帝新装’的把戏,尽管儿童的哲学表达比成人稚嫩,但他触及的哲学问题深度很可能是不亚于成人的。所以,对儿童开展哲学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恰恰是根植于儿童的哲学天性”。[12]因此,儿童学习哲学是可能的,通过哲学学习可以培养儿童思考的兴趣,引导儿童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探究。研究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普曼(MatthewLipman)教授,1974年,他创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IheAdvaofPhilosophyfor,IAPC)开展儿童哲学的教材出版、教师、训练等工作,儿童哲学课程就这样诞生了。李普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逻辑课程的时候发现大学生的思考技巧非常薄弱,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适合学龄儿童的思考技巧的教材与教学方法,以弥补在教育过程中常被忽略的思考训练。他带领他的团队编写了儿童阅读的课本,包括以日常语言进行对话的、有角色、有剧情的小说,还编写了教师手册,每一本教材都配备一份巨大的教师手册,手册中标示教材内所蕴含的主要概念,并设计了各种活动、游戏和讨论计划,用来练习操作所获得的概念和思考技巧,供教师在引导讨论时使用。李普曼教授认为,儿童哲学课程进行的方式是由教师带领团体讨论,让孩子以合作的方式一起思考他们所关心或有兴趣的问题,形成探究团体。儿童哲学期望透过成员间的合作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推理、判断与创造的能力,同时教导儿童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合理地评断他人的意见。儿童哲学更希望能让儿童养成随时反省以及检视自己思想的习惯,为自己的思考寻求意义。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也传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有很多学校亦展开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的李庆明为学生开设了哲学课程,他说: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加诗歌。’哲学固然要遵循类似科学的理性逻辑,但他本身又是充满诗意的,而且可以通过‘诗意之思’通达人生智慧。包括通话、语言等在内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乏哲理内涵,用文学作品进行哲学启蒙其实更合乎儿童的天性。孩子诗歌常常不仅是杰作,而且不乏哲学元素。‘小朋友的地球应该成为超级游乐场,汽车都去钻地道吧,马路给我们踢足球,轮船全都改成飞艇,大海给我们开碰碰船。在南极和北极之间,再造一列空中飞车,转眼间,就完成环球旅行’。这首《地球游乐场》是美国八岁小孩玛丽的诗作,充满对自由游戏的渴望。我就从这些童诗入手,和孩子们研究起‘童年的秘密’来。”

资料来源:李庆明。儿童如何学哲学[N]。光明日报,2014-03-18(14)。

2012年3月底,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为教育界前沿领域“儿童与哲学”,研讨形式包括现场授课、说课、评课以及演讲。其中,语文教师郭初阳上了一次公开课。

郭老师一直在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尝试将中国当下教育缺失的成分,如公民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等纳入自己的课堂,以一己之力探索实践,改变着人们对语文课的理解与期待。

在儿童与哲学论坛上,他当场执教的内容为《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文章选自《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一书,是苏格拉底申辩的一部分。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一位勇于探索真理的思考者,最后被人们以毒害青年和不敬神之罪,民主表决处死。他临死前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前为自己申辩之文,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文本。

郭初阳的课堂自由流畅,对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炉火纯青,以至于大家不再注意课堂,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议题。在他的引导下,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思考推进至这一观念:“自知无知”,认识自己的局限,认识自己的无知。

郭初阳说,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他念念不忘当年的法国教育部长阿尔贝·雅卡尔《睡莲的方程式》中的名言:“即使是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很早就介绍给青少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但目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探索。不是要详细地探索一个新领域,而是在这个领域里转一转,激发他们的渴望。”

资料来源:http:s。。book20120414193815。html。

案例研究

儿童哲学课程之练习题

练习:给故事开头

下面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它缺少的是开端。请你给它补充一个开端。

突然,飞机驾驶员说:“请诸位注意,一切都正常了。我们已经放下了着陆架,现在我们可以安全着陆了!”

几分钟之后,巨大的飞机已经停在飞机场的跑道上。不一会儿,卢诗和王铁已经在向他们的父母讲述这次离奇的飞行了。

“我的天啦!”史美丽夫人说,“我简直都以为你们要机毁人亡了!”

“哦,妈妈,”卢诗笑着说,“只有坐雪橇时,我们才会肚皮朝天,摔个人仰马翻呢!”

从上述练习题可以看出,教师让儿童自己去编写故事,在解放了儿童的同时,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的练习题既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又为儿童所乐意接受。

资料来源:[美]M。李普曼,A。M。夏波。寻找意义[M]。李尚武,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22。

思考:儿童是个哲学家的心理学支撑

当代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与成人间的分工反映在心智、大脑、日常活动,甚至是意识经验中。婴儿大脑似乎具有特殊本领,使他们格外适合想象与学习。相较于成人大脑,婴儿大脑的确有更加高度的联结,也有更多可资利用的神经通络。当年纪渐长、经验日增后,我们的大脑会‘剪除’不太有效、较少使用的神经通路,并强化经常使用的那些。假如你浏览一张婴儿大脑图,它看起来会像是古老的巴黎,充满许多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小路,无法运作得和成人大脑一样快速、一样有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