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指人在眼前存在的若干个对象中,或是浮现出的想法、观念中捕捉其中一个的心理过程。故其本质在于意识的集中。[9]集中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导课的第一要务,便是将老年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老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随着年纪的增长难以保持集中,只有当执行复杂任务、干扰信息较多时才表现得不如年轻人。[10]因此,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应当注意舒缓、简洁,不宜在导课环节设计过多的内容呈现,以免信息量过大且相互干扰,造成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负担,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与保持。
(二)激发老年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培养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其意义不只对于当下的教学内容,更促进人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毅力,钻研知识内在意蕴,增益人生境界的长久效应。
老年大学生较之一般大学生,有着更为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警觉的时间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追求更为从容和恒久的知识意蕴。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为了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课应致力于对知识内容本身趣味的挖掘上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示学习内容的真正趣味。
1。关注老年大学生的志趣,把他们的生活境遇纳入教学设计中来
老年大学生并非被强制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前来学习代表了他们对自身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有向更完美的方向行进的渴望。而教学之所以为艺术,在于其创造性,是结合了人的意志和灵性、当下的境遇和情绪,造就出新的、向善的内容。正如韦伯(M。Weber)所言:“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创作的行动尤然——能引人达到‘自我表现(Selbstdarstellung)’及‘自我活动(Selbsbetatigung)’的境地,而在这种境地,伦理的弦线自然也加入于共同颤动之内的。”[11]因此,教师导课要进入趣的艺术境界,必须站在老年大学生的精神视角,体悟他们的人生信念,真切地把他们的意愿融入教学中,变教知识为老年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实现他们的志趣与知识内容内在的协调与统一。
兴趣与老年绘画教学
在教学中,一方面,在分组写生的过程中,局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加个别辅导的时间,引导他们对写生对象的观察和理解,鼓励其大胆、灵活地去表达对象,在作画的后阶段,帮助协调画面的整体关系,多夸其优点,使其面对自己的画面效果而信心大增。在画室放音乐(控制音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在讲授某一种绘画专题导入新课时,想方设法通过历史故事、寓言典故、名作欣赏、现场作画等新颖别致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发老年大学生的学画兴趣和作画欲望,为完成教学任务铺平道路。在欣赏课中,除名作、佳作赏析外,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同的学生优秀作品分析,用同等层次的具体可感的实例,使学生较易接受和领悟。要求他们课余读画家传记,利用文学的可读性来吸引学生了解画家,进一步理解绘画概念和内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教研文集[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360-361。
2。合理利用教学情境,营造有生趣的教学氛围,帮助老年大学生接纳教学知识
教学情境不是罗列教学设施、教学材料等静物,而是以激发老年大学生的体验为核心、师生共同感知的空间状态。所以,教学情境是存在于主体体验中的关系生态。老年大学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与老年大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投入与共融,教师要从老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出发,和老年大学生拉近心理距离,让其体会到学习生活的价值,从而使其认识到晚年生活存在的学习乐趣。
(三)增强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认知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老年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方面所需的智商并不逊于年轻人,只是在单位时间内认识的反应速率较年轻人慢,因此,相同内容的学习时间要长于年轻人。有研究显示,人的反应,尤其是针对简单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间普遍在50岁后开始逐渐减缓,70岁后反应时迅速减缓。[12]越是复杂的任务,反应时差距越明显。老年大学学习的内容大多属于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故老年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导课不仅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在认知上看,更应成为连接老年大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一座桥梁。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强调将教学内容的主线关系和重要概念在教学之前进行总结和梳理。“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老年大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他们的桥梁”。[13]可见,“先行组织者”同样有着教学内容先导的性质与职能。尽管奥苏伯尔并没有将“先行组织者”与导课联系起来,但他依旧启示我们,老年大学教学导课的任务是将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连接起来。
由于老年大学生在学习的效率上逊于一般青少年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进入教学内容,他们的反应速率难以跟上,就容易造成认知负荷过大而丧失对教学内容的专注,从而降低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的导课除了需要合理地安排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强度之外,还应该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改造,使之尽可能清晰、明了,从而有助于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将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简洁的呈现,突出重点、难点,引起老年大学生在注意分配上的预先调节。
三、老年大学教学导课的类型
作为教学实践的艺术,导课具有鲜明的个人创造和特定的情境特色,集中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故而难以形成一种可以完全复制的导课经验和套路。然而,导课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同或借鉴,方可称得上艺术。具有艺术性的导课,要为人们共同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规律性、稳定性,从而集成一定的类型。
导课艺术的辩证性质,决定了其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时,既存在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又有其差异特色,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与一般教学导课的关系亦是如此。一般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大致可总结出多种导课类型,如开门见山型导课、承上启下型导课、哲理故事型导课、直观演示型导课、悬念型导课、游戏型导课、随机事件型导课等。其中,有些是根据教学内容与人类认知规律而设计的,如开门见山型导课,适用于自身逻辑性较强,结构较为封闭的教学内容;又如,游戏型导课的教学内容结构较为开放,认知以直观感受体验为主,这类导课的对象多为形象思维和直观感觉为主的学生。依据老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老年大学的学习性质,我们可以大致选择和框定一般教学中的导课类型。由于大部分导课类型来自于一般导课,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仅选取使用频率高、效果较好、能体现老年大学教学特点的三种导课类型进行说明。
(一)开门见山型导课
开门见山不是指直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而是在进入教学内容学习之前,将预备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知识内在逻辑联系简洁、明了地展现给老年大学生,使他们在正式进入知识教学之前,对内容有所了解、唤起注意的调节与分配等,做好一系列学习心理适应工作。
开门见山型的导课是适宜老年大学生的一种导课方式。
首先,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11岁之后逐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所谓形式运算阶段,意味着思维达到以下特征:一是能够单靠语言材料进行推论,即用不着所指具体事情;二是能够进行“反省”,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命题”,来思考其内部的分类或关系。[14]又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而不可逆的过程,故它作为一种能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因而,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尽管在反应时间上较年轻人长,但并不代表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年轻人差。“形式运算思维能力更多的是文化的影响和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成熟的结果”。[15]加上老年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故可以胜任抽象的学习任务。
其次,教学内容以自身结构比较完整,有一定逻辑性的知识为主。老年大学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于完善老年大学生生活的志趣,使其老年生活与之前的职业生活能较好的衔接。因此老年大学教学需要在认知事实性内容的基础上,涉及原理性和价值性知识,满足学生的理智与价值内涵的发展需要。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认知水平较低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以一定逻辑性、思想性的知识为主。
在教学实践中,开门见山型导课因循其性质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导课要事先阐明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及重点难点;(2)导课语言要做到简洁、练达,最好配合PPT等教学媒介,分点分条清晰呈现教学目标与内容;(3)重点、难点要重点说明,包括会出现哪些概念、采用什么方法教学、这些知识点的意义及在整个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等。
(二)哲理故事型导课
故事可做狭义与广义的理解。狭义的故事是指讲述过往发生的事迹;广义的理解是将故事视为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说故事不仅可以叙述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事件的讲述。作为一种言说和交流方式,讲故事为所有年龄段人群熟悉并喜爱。
哲理故事更加强调故事事实背后的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它从内容到言说方式都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内容上,哲理故事的安排不停留在把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会通过设计疑问、冲突等方式制造困惑、紧张,最终得出结局,引起听众长时间的思考、回味,并将故事的内容与其他人生经验和感悟联系起来,得到新的内容。在言说方式上,哲理故事的表述是极具画面感的,作为一种以意义感为标志的故事类型,哲理故事的表述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一种对象“在场”的表达艺术。具体说来,故事预设了一个说理的对象,通过讲述事件,哲理故事旨在表现听众的体验与感悟,“叙事(故事)本身是一种体验及其表达,而阅读叙事文本表明了一种移情性、参与性的理解及其表达”。[16]哲理故事的教育性决定了故事的指向是听众,是老年大学生,又因为故事适用于全体人,所以哲理故事可以运用于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中。
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因而更能对哲理故事的说理性和人文关怀产生认同感,从而消除学习的顾虑,激发起学习热情和动机。此外,鉴于老年人的特殊性,教师在讲故事的方式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的设计尽量贴合老年大学生的经验兴趣,可选取一些以老年人为主人公,探讨老年生活话题的故事,更能引起老年大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关注;(2)故事言说的话语要尽量朴实、简洁,选用通俗、平实和规范的语言表述,既适应老年群体的话语方式,方便对方理解,更体现了对老年大学生的关爱和尊重;(3)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平缓、语调平和,让老年大学生听清听懂,并不时停顿、询问其是否理解,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老年受众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三)情境型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