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管理学第一版 > 第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第2页)

第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第2页)

俄罗斯联邦中央的主要权限是制定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国家标准、教育的经费预算和拨款等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依靠经济、政策、法律和市场信息手段调控过渡。共和国的管理主要是在保证俄罗斯教育政策统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尊重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差异性,适当分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共和国地区一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全国的要求,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特点、经济条件,发展本地区的教育体系,为地区教育体系提供物质保障。[46]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由计划经济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过渡,教育体制改革因社会发展需要而多样化。由于教育财政困难,试图推进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化。[47]1993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等必须以维持联邦的统一性为基本原则。联邦教育行政要在遵守既定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尊重各自治体的教育运作实情,如各共和国教育行政机构既能称为“教育委员会”,又可叫做“教育部”。1996年教育部决定改变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和学校享有相互选择的自由。1999年7月新改称的联邦“教育部”仍然沿袭传统,统管全俄从学前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其主要的权限和职责是:决定联邦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建立与完善联邦教育法规;制定和执行国家教育预算;制定审查和认定有关所有教育机构设置与废除的基准;制定和颁布明示各教育机构设置基准的《标准规程》;制定联邦共同教育课程标准和示范性《标准学科课程》;依法对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进行管理和指导;收集与公布教育统计数据以及向地方和教育机构提供信息情报;参加国际性教育援助和开发组织,等等。

总之,俄罗斯联邦对教育行政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适当赋予各联邦主体和地方自治机构一定的教育管理权力。不过,由于俄联邦是由21个共和国、6个地方、10个自治区、2个特别市、1个自治州、10个自治管区等89个自治体、一百多个民族组成“联邦构成主体”的联邦制国家,为了避免分裂,保证对全国的有效的领导,中央拥有的教育权力不会有太大的削弱。联邦中央的管理权力仍是主要和重要的。

(六)日本

日本教育行政体制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长,既加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彼此取长补短,教育行政的运作表现出集权与分权交织的态势,但也有表现出强化集权的走势。

日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市、镇、村三级。现阶段,日本参众两院各设有“教育常务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计划等,是日本教育政策的最高审核、决策机构。文部省是日本教育管理的最高机构,在内阁统辖之下负责国家的教育、学术、文化及宗教等国家事务。文部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最高长官。文部大臣受首相的委托,主管全国的教育工作。地方实行自治,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是省市级和区街乡村级教育委员会,他们分别负责自治范围内的教育行政管理事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在教育行政体制上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行政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又将教育分权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削弱文部省的权力,其主要特色是民主化、地方分权化和教育行政从一般行政中独立出来。但是,实践上,这种过度的地方分权的政策措施成为推行国家教育政策的阻力,因而相继修改有关的教育法令,增加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实权。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总的趋势是加强中央集权意识,扩大文部省的领导权力。文部省已不仅是提供指导、建议的咨询性机构,在一些方面对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也有了相应的控制权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通过组织全国性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了中央对高等学校的控制权,甚至出现修改《基本教育法》以恢复天皇对教育的影响的动向。1984年8月,日本成立超越于“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直属总理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推行以“多样化、灵化化、国际化”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方案。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进行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统得过死、过多的办法,给予高校以更多的自主权。1996年7月通过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制定了新一轮改革纲要,核心内容包括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能“伸展个性,提供多样性选择”的学校制度等。1998年9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的咨询报告《关于今后地方教育行政的发展》指出,由于对学校过强的制度控制,学校之间缺乏横向竞争的机制和意识,从而造成公立学校整体上的个性缺失。政府主导的主要改革目标是在地方分权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资助性和自律性,把学校从官僚行政管理体制的强力约束下解放出来,把课程管理权适当下放到学校基层,让学校自主管理和自律运营。2001年1月日本文部省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又称长虹计划),确立了21世纪初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包括增强学校管理的自主权等六个方面的举措。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进行了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行政改革,其主要特点是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对义务教育经费承担比率重新确定等。经过日本中央行政机构组织改革重组,2001年新改称的文部科学省下设大臣官房、国际事务官、终身学习政策局、初等中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局、研究振兴局、研究开发局、体育与青少年局、文化厅等机构。

在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日本已建立了既有中央的有力的集中领导,又能充分调动地方教育积极性的合作型领导体制。在均权制度下,中央教育行政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及政策、各种教育规定、全国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课程的最低标准和全国教育统计,等等。地方则遵照既定的全国性目标和标准,根据地方的需要,拟订具体计划并付诸实施。中央注重指导和监督,地方注重执行和创新。

结语

从教育行政体制上看,无论是分权国家还是集权国家,各国对教育大都实行分级管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义务教育,多有基层地方政府主管,但公共投资则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中央或较高层次的政府甚至负有更大的投资责任。

纵观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演变过程,从中了解到的特征及获得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1。各国政府参与或主导教育改革意向日益加强;

2。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权限趋于职责化与统合化;

3。集权的逐步分权,分权的逐渐集权,趋向均权化;

4。中央重在规划和指导监督,地方重在执行与创新。

思考题:

1。简述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及其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是什么?

3。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教育行政体制?

4。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什么?

5。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实现与加强教育行政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日]高木太朗。义务教育制度的研究,风间书房出版社,1971。41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0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289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289

[6]张丕芳,黄辉。对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3)

[7]杨德广。高等教育公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8]杨德广。高等教育公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9]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5(4)

[10]金忠明,李若驰,王冠。民办教育史[J]。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3。422

[11]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J]。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3

[12]王旭。从民办教育的发展看未来的公共教育体制[J]。柳州师专学报。2006(1)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