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打磨课堂 >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老师执教的第二版麋鹿赏析(第3页)

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老师执教的第二版麋鹿赏析(第3页)

蒋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有“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则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蒋老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蒋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三、课尾味弥留

师:同学们,麋鹿就是这样一种珍奇动物,但它的命运却十分坎坷。(配合幻灯师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听了它的传奇,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蒋老师当场能解答的就当场解答。

生:我想问,汉朝的自然环境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做皇权的象征。他们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生活在皇家园林里。就因为这样,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生议论纷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的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原因归结于这个人的介绍,对吗?(生:是)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他发现麋鹿后惊喜异常,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所以在国外,麋鹿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

生: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来推测。

生:我想是因为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当他得知中国也在战争中,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的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的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所以麋鹿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了解麋鹿之后,再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发言。)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这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使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了。

生:我很感动,如果没有大卫、贝福特公爵这样的外国人,麋鹿有可能已经绝迹。(其他发言略)

师: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战争,涉及环保。我和刚才一位同学的忧虑相同:麋鹿还会迷路吗?咱们课下再接着讨论。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蒋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

特级教师张康桥说:语文教学要走向发展“儿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儿童可能性”的家园。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质,而它的标志就是“思考力”……不关注独立思考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由此可见蒋老师的大智慧。这种民主、宽松的“土壤”,该有多少好奇的种子在萌发呀!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涉及环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师时而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推测:贝福特公爵是什么样的人、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中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悄悄地将善良、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学生的情感呈奔涌之势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让学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后发言。从学生的清楚、流畅、个性鲜明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说明文教学的魅力,看到了蒋老师的人格魅力!至此,语文味、儿童味已浓得化不开,它已渗透到每个听者的肌肤里,渗透到每个听者的灵魂里。

“麋鹿还会迷路吗?”蒋老师结课时的幽幽一问,意味深长、令人心颤。麋鹿是否迷路,关键在谁?答案不言自明。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感悟]

从蒋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巧创情境,让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味”。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实现。而说明文教学更要儿童味。

学生不喜欢上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限制因素毕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蒋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咬定“语言”,让说明文教学多些“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蒋老师的课让人“陶醉”,究其原因:①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说明文也“可亲”。他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中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再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言语智慧的人。②深挖文本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也“多情”。《麋鹿》教学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表达(结课时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