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的心得体会 > 专题六 中小学教师常见的道德问题与道德困惑(第1页)

专题六 中小学教师常见的道德问题与道德困惑(第1页)

专题六中小学教师常见的道德问题与道德困惑

一、中小学教师常见的道德问题

近十年来,教师道德的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拷问,师德似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2008年被认为是师德“井喷”之年。因为在这一年里被曝光的师德失范案例接二连三,如范跑跑事件、杨不管事件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批评文章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评论。

腾讯网的师德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项问题:“对于老师,您最无法忍受的背离师德的行为有哪些?(多选)”网络投票总数为48395张,根据各主要选项投票数的百分比,排序如下:①趋炎附势,以家庭背景好坏区别对待学生(10。68%);②歧视“差生”,背离教育宗旨(10。20%);③体罚、辱骂学生,令孩子身心受损(9。98%);④收受钱物,不良风气影响学生(9。60%);⑤上课敷衍、散漫随意、照本宣科(9。24%);⑥争权夺利,眼中只有职称、职位、奖金(8。75%);⑦学术不端,抄袭、冒名成风(7。80%);⑧忙于“走穴”,荒了课堂(7。65%);⑨有偿家教,强迫学生参与(7。21%);⑩言行出格、仪表不整,不能为人师表(7。19%);只管讲课,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5。98%);不讲原则,课堂内容随心所欲,主观色彩浓厚(5。47%)。

把腾讯调查中的各项问题与2008年新颁布实施的《规范》中的六条规范一一对应,我们发现以上师德问题集中在师德规定中的四个方面:第二条“爱岗敬业”,第三条“关爱学生”,第四条“教书育人”和第五条“为人师表”。但从人们反感的程度来看,则发现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是人们最难以容忍的;其他依次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如上述调查中①、④、⑥、⑦、⑨、⑩项,均反映了“为人师表”方面的问题;⑤、⑧、项反映的是“爱岗敬业”方面的问题,②、③项反映了“关爱学生”方面的问题;项反映了“教书育人”方面的问题。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这四条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最容易出现问题。

(一)为人师表意识不强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学识和人品上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它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它不特指教师在特定工作如教学或研究中的表现,而是指贯穿在教师全部教学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教师是活的教育力量,比起预定的课程本身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细微又重大。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却有所下降。教师中常见的师德问题有如下几种表现:

1。向学生或学生家长提出非分要求

教师收受学生或其家长钱物;教师通过学生,向学生家长提出分外要求,请学生家长办私事。比如,有些中小学生家长反映这样一些现象,在班里当干部的,不是熟人的孩子就是给老师送过礼的,有些连班里的孩子都知道,班长是校长的亲戚、学习委员的阿姨在哪个班当老师、某某的妈妈开车接老师去买东西了,等等。

2。趋炎附势,以学生家庭背景来区别对待学生

很多中小学校在升学之初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要求学生填写父母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则此举无可非议,但有些教师却把这些信息拿来当做谋取个人利益的资本。有的教师对地位较高的家长,态度谦恭,对家境不好的家长态度恶劣,有辱教师尊严。在有背景的家长面前,对孩子搂搂抱抱,完全不顾其他孩子眼中的羡慕;对既没钱又没权的家长,不顾孩子和家长的尊严,当众数落。教师以家庭背景区别对待学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精神。

3。看重个人名利得失

为了争取荣誉,争当模范,教师之间明争暗斗,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屡有发生;更有沽名钓誉的教师,弄虚作假、争权夺利,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争取荣誉、争当模范,本来是教师极其正当的进取行为,每个人都有上进的愿望,但是对待名利得失要抱着平常之心,荣誉只是表现自己成绩的一种方式,还有更多方法可以证明自己的努力。教师要相信,若自己真的付出了努力,绝对是会留下痕迹的。因此,教师不能把荣誉当成自己的终级追求目标,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4。仪表不得体

教师的仪表是其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表现。仪表是人的外部行为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人的形体、容貌、健康状况、姿态、举止、服饰、风度等方面,是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教师仪表整洁干净、健康自然、不矫揉造作,会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相反,打扮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则会引起学生反感。

(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的敬业最直接表现在“认真”二字上,即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爱”则更深一层,除了能够认真之外,在情感上还多了一层对工作的热爱。这热爱可以是因为对教育对象的爱而转移的,可以是由于对工作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也可以是因为崇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而催生出来的。但是,当教师缺乏“敬”和“爱”的精神时,教师就会对工作敷衍了事,牢骚满腹,甚至荒废工作。

1。对待工作持敷衍态度

调课换课在中小学是常有的现象,在小学中更是常事,孩子们整上午或整下午上语文或数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若是考察教师的重要业务——备课、写教案,中小学教师中的不合格者就更多了。据了解,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督促教师写教案是最难的一件事,多数学校的教务长遇到此事都会很头疼,因为极少有教师每节课都能坚持写教案。有学校校长反映,老师们对写教案很反感,认为是无用之功,增加了教师负担。如果采用强制手段,要检查教案,老师们就连夜突击,一晚上可以写好一学期的教案。上了一辈子课的老教师也有说法,课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还用得着备课写教案吗?

2。爱发牢骚

大多数教师虽然能够坚守在岗位上,却很难谈得上甘为人梯或乐于奉献。国外有专门研究教师群体文化的学者,发现教师是一个容易滋生抱怨文化的群体。他们对每日与学生打交道感到身心疲惫、对重复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教师们抱怨繁重的工作量与报酬不对等,抱怨学生对自己不尊重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