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的心得体会 > 三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第1页)

三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第1页)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师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胸怀一颗爱心,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师爱。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及关爱的质量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性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一)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能营造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良性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少一些批评和埋怨,可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和爱戴之心。

1。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关注的中心。因此,人文精神、人的发展理论应该有助于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有意识地关怀生命,意味着生命本体地位的清醒意识,以及学校教育自身对生命的积极的关注、主动的行动和建设性的参与。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学生自信地面对未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对教育者的头一条金科玉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2。师爱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奠定各种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受学生主观努力影响,也受教育环境的制约。这种教育环境,既包括教育手段的影响,也包括人际关系的状况。而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不仅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乃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和谐、友好、愉快而正常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友情,对生活充满乐趣,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快乐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培养起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有助于培养起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中小学生心目中,老师往往被视为道德的化身、学习的楷模,他们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见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因此,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当一个人接受了教师的职责,他就接受了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去寻求高尚的责任。

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经常对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就会导致学生把上学和学习都当成严重负担,就会使学生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学生的心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甚至对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3。关爱学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基础

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表现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得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首先“亲其师”,才有可能“信其道”。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使学生爱你,信任你,愿意接近你,愿意听取你的指导。如果你很专制,学生就会觉得很压抑,有些紧张,怕你批评、责罚,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别说有创新意识。但如果你是一个有着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老师,很注意师生之间协调和沟通,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他们就很愿意接近你,愿意听从你的引导,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就有一股潜在的向心力,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因此,一种好的教育效果,往往都是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相伴而生的。而民主氛围的前提即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二)关爱学生的具体要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偏爱部分学生。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给予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满足与合理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地教育好学生。在关爱学生方面,教师要拥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教育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家庭背景不同、气质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禀赋能力不同。在这一方面,教师很容易根据某一差异把自己的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从而造成“偏爱”的现象,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太关注甚至忽视了中等以下的学生,尤其是放弃“差等生”。

其实,教师既要关爱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更要关爱中等生与后进生。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中等生与后进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与赏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平时的言行中观其一斑,甚至在他们的一些非正常言行中都潜藏着这样的动机。如果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关爱不够,就可能造成这些学生心理失衡,自暴自弃,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和谐。作为教师,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爱之处,应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学生。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数学不好,但是搞卫生很积极,或者音乐不错,或者体育方面有特长;还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关心集体,乐意帮助同学等。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教师,要建立一份尽可能翔实的学生个人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特长、不良倾向等详细了解。处理问题时,把人和事具体结合起来,把“爱”落到实处。对待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以便促使他们获取更大的进步。对待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则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以肯定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关爱全体学生,必然意味着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应该给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待遇与评价,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待遇与评价。一些教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存在的一些缺点,“无意”地“视而不见”;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存在的同样的问题却能“揪住不放”;对于自己得意学生的优点与成绩,毫不吝啬地表扬与肯定;而对于别的学生同样出现的优点与成绩,给予“怀疑”与“不信任”。这种不公正,不仅损害了成绩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而且也阻碍了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与怀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应该给予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待遇与评价,不论他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只要做出成绩,就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只要存在缺点与问题,就要及时地指出,尽早给予纠正。

要真正地热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能够给学生以尊重,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进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学生由于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也会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爱之情,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尊重学生首先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一样具有人格、自尊心的人,是与自己一样具有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精神的人,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激励他们自己认知、自己进行积极思考,自己做出判断。对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能动不动就讽刺、挖苦、训斥学生,更不能采取变相的体罚或打骂,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