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经济学好就业吗 > 第三 教育与就业问题分析(第1页)

第三 教育与就业问题分析(第1页)

第三节教育与就业问题分析

劳动力供给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能够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其将来工作的私人收益。一般来讲,一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工作收入水平也就越高。

一、教育与劳动力供给曲线分析

在市场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量随着工资率的提升而增加,而劳动力的需求量却随着工资水平的提升而递减。以图8-10来说明,劳动力的初始需求曲线D1与劳动力供给曲线S在点E1相交,形成均衡价格(工资水平)W1和均衡供给量L1。此时,如果市场实际工资水平为W2,劳动力供给量就会增大为L2,而实际需求量就会降低到L3,L2>L3,造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受劳动力市场价格调节作用影响,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会逐渐回落到W1,以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但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劳动力雇用的边际效用[3]也在增加,社会(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扩大,需求曲线右移到D2处。此时,如果工资水平仍然停留在W1水平,就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表现为实际需求量L4远大于实际供给量L1,从而迫使企业提升工资水平,直到达到W2水平,在点E2实现新的供求均衡,此时实际劳动力需求量和供给量都为L2,实现劳动力供应市场的相对均衡。此时,W2>W1,L2>L1。换言之,在劳动力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之后,不但提高了劳动力就业的工资水平,而且还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事实上,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4]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劳动力供求市场处于均衡状态Ⅰ(即在E1处均衡)时,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CW1E1的面积;当劳动力供求市场处于均衡状态Ⅱ(即在E2处均衡)时,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AW2E2的面积,做一条平行于两条需求曲线的直线BG,可证得三角形BW2G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W1E1的面积。因此,△A1E1面积,即在劳动力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后,企业等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新增消费者剩余为梯形ABGE2的面积。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因此企业等用人单位同样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图8-10劳动力供求曲线

由此可见,教育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劳动力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能不断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力使用的边际效用,其结果是不仅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使得受教育者本身获益,而且也能增加企业等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使得劳动力雇用方从中获益。另外,从全社会视角来看,还可以扩大整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减少社会失业人数,降低社会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具体到特定的就业问题上,教育在解决不同类型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二、就业问题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进程中,注定会出现就业问题。就业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由于与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现象的广泛性。广义上讲,就业是劳动者处于受雇状态或从事某项获取报酬的职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ianization,ILO)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在特定年龄阶段,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但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以上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衡量经济中失业现象严重程度的指标是“失业率”(Ue),它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当一个国家失业率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失业现象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1。一般性失业问题

若一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其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或者说社会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满足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需求,失业现象就会发生,“人找事”现象增多,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所称的“一般性失业”(Ge)。一般性失业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只是程度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替代了部分劳动力,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周期性扩张与缩减(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总是要保证一定的失业率,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般性失业问题同样存在。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而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短期内社会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满足广大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在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5]现象;在城市,由于企业改制等问题,同样存在着大量城市人口失业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运用还将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一般性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结构性失业问题

“结构性失业”(Struemployment)同样是一个国家所不能回避的现实,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结构性失业问题,是由于国民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它与一般性失业问题的区别在于,一方面,社会存在着空闲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没有工作的人由于不能适应这些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不能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是由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结构升级时期,而劳动力的素质却提升得相对较慢,就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带来的更高要求,因而不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而出现“事找人”现象。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大势所趋,而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则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要求,结构性失业问题就在所难免。

3。选择性失业问题

“选择性失业”(Seleemployment)的存在同样是一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反映。选择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个人由于找不到自己所满意的工作岗位而不能就业的现象。选择性失业的存在不是由于没有工作岗位,也不是由于劳动者素质不够,而是由于劳动者对于某项工作不感兴趣。当然,劳动者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劳动者对于职业的评价问题、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也有某项工作待遇、工作条件问题等。选择性失业问题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特别是在福利待遇有保障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的生存压力较小,因而个人在择业时就会考虑更多的其他因素,从而产生选择性失业问题。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积累的加剧,教育水平的提高,出现选择性失业也就不足为奇。

三、教育与就业问题的一般分析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基本的手段,教育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教育对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失业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从微观层面来说,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形成劳动力需求制约型供求矛盾。此时,劳动力的雇用方——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占据有利地位,形成买方市场,在同样的工资水平下,就会发生对劳动力的刻意挑选,出现“优中选优”的局面,这种遴选的结果就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相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更具竞争优势。毕竟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通常能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企业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也就越多。从宏观层面来讲,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对其他领域的消费需求扩大,促进其他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使一般性失业得到适度缓解。事实上,一个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

2。教育在解决结构性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

如前所述,之所以会产生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提升劳动力素质,通过一定年限的教育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技能素养、思想品质以及身体素质(体育、心理健康等),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必然促进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使之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创新性劳动力的无限需求上。如图8-11所示,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曲线是无限的。

图8-11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劳动供求均衡

从图8-11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工资水平W0上,对创新型劳动力的需求量是无限的,需求相对于工资水平的弹性接近无穷大,此时扩大创新型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供给曲线由S1右移到S2,则均衡供给数量由原来的L1扩大到L2,但均衡工资水平不变。换言之,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上,社会对于创新型劳动力的需求量可以是无限的,创新型劳动力的供给水平扩大无疑会增加劳动力的就业量,但工资水平却不会下降。但是,高素质的创新型劳动力处于整个劳动力结构的顶层,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教育逐渐培养形成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知识创新能力就越强,在结构性失业中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小,结构性失业也就相对容易解决。

3。受教育者在解决选择性失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从而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所能提供的创新劳动的多寡。在对创新劳动无限需求的情况下,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往往能够选择更多的职业,也能获得较高的待遇,更能赢得工作中应有的尊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其他因素导致的选择性失业。另外,教育在塑造一个人的科学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能够正确评价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对于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避免受不适价值观的影响。

四、教育就业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教育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层次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然而,也有学者对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出过不同见解。例如,早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库姆斯(PhilipH。bs)就明确指出[6]:现在教育面临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危机”,其核心内容可以用三个互相联系的词来加以概括,即“变迁、适应、不平衡”。他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实际上在包括工业化国家在内的每个国家里,都将遇到严重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失业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如人力资本理论所说的那样——高学历者就业的适应能力将提高,从而使就业收入升高、失业率降低,这对教育与就业之间应有的确定性关系构成了很大冲击,教育与就业之间机械的确定性关系已不复存在。以下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留学教育为例,分析教育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1。高等教育毕业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