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经济学好就业吗 > 第二 的理论基础(第1页)

第二 的理论基础(第1页)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诞生与发展也必然建立在特有理论基础之上。由于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教育学两门主干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也深受两者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及自身特有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教育与社会再生产、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等。

一、教育学理论

1。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

所谓“劳动力”(LaborForce),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与此相对应的劳动力再生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再生产,二是精神再生产。前者主要是指人类的生殖繁衍以及后天生理性的物质消费活动;后者则相对复杂,是人类不断学习、积累、去伪、存真、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生产、积累、传递与再创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量。

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内容。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劳动力再生产根本在教育,特别是劳动力精神再生产与教育更是密不可分。教育最一般的社会职能就是使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使个体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功能。其中,就教育的经济功能而言,教育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的培养来实现的。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科技活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由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为了使劳动力的再生产顺利进行,即使科技人才知识、智慧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在世界十大富国中,瑞士、瑞典等国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但它们却很富有,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与科技水平都很高;相反,世界上最贫困的十个国家中,不少国家自然资源拥有量非常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不发达与科技落后是贫困的内因之一。因此,劳动力再生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主要是指科技劳动力(科技人才)的再生产,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具体来讲,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1)教育使劳动者获得进行生产与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人的知识和从事生产的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和训练活动获得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科研能力产生和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育可以把人类长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地选择、提炼、概括,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较快地加以掌握和运用。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这里所说的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主要指的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一般来说,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是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也越高,从而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也越高。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鲍尔斯(SamuelBowles)报道了不同类型受教育者之间的替代弹性。他分析了12个国家交叉部门的就业与收入数据,将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划分为0~7年(部类p)、8~11年(部类s)、12年及以上(部类h),发现“偏替代弹性”分别为:δps=12。0,δsh=202。0。[3]英国教育经济学家乔治·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ulos,1972)等将国家扩大到18个,劳动部类从0到学校教育完成各阶段,样本细分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以估价Bowles方程中所包含的资本变量的影响,提出了如下公式[4]:

式中,WiWj是i和j部类的相对工资;LiLj是两部类劳动的相对数量;KL是k国家的资本劳动比。式(1-1)是一种转换的劳动需求方程,包含了作为变量的资本强度,部类间的任何一对劳动替代弹性限定为:δij=-(1b)。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所谓劳动力的形态,主要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为主,还是以复杂劳动(脑力劳动)为主。教育可以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的因素:一是指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支出的数量,二是指脑力劳动者在物质生产中的数量比例。具体来讲,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复杂劳动力,把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为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把具有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劳动力,培养成为以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为特征的劳动力。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导致物质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因素日益减少、脑力劳动因素日益增加的趋势的出现,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智能化和科学化使得脑力劳动因素越来越重要。马修·卡尔弗(MatthewCalver)以加拿大2011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学生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高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相反,失业率随教育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如图1-1所示。[5]

图1-12011年加拿大国民教育水平与就业率失业率

(4)教育可以增加家庭资本积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J。S。an)认为,家庭资本可分为三个维度: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有形的资本是经济资本,无形的资本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影响到人们的教育机会的获得。[6]日本教育学家天野郁夫(2009)认为,“家庭资本是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即一个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越高,该家庭的子女所获得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也就越充分,进而所获得的教育回报也就越大。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传递的主要机制,将拥有的较多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资本,通过其子女获得较好的教育成就而努力实现着优势阶层的代际传递。教育是实现代际传递的重要“中介变量”,通过教育能够实现家庭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提升,增加家庭资本积累。我国学者李德显等(2015)构建了教育与家庭资本模型[7]:

式中,p为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概率,(1-p)为“未获得”的概率,将p(1-p)称为机会比率;ln为个人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对数值,father'sedu表示父亲的最高学历,mother'sedu表示母亲的最高学历,father'so表示父亲的主要工作(职业),family'sine表示家庭的年收入;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分别为4个自变量——父亲的最高学历、母亲的最高学历、父亲的主要工作(职业)、家庭的年收入的回归系数;μ为扰动项。经检验,家庭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有显著影响。教育作为代际传递的“中介变量”,使得获得高等教育的子女对家庭的文化、社会乃至经济资本产生正向的影响,即教育可以增加家庭资本积累。

2。教育与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指人类生产过程的重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指生产在原有的、不变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存在。扩大再生产又可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这两种扩大再生产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对其不能做截然机械的分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与使用的无限扩张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社会再生产必然转移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代表了社会再生产的根本内容和本质特点。因此,这里主要是研究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社会物质再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社会再生产主要是物质的社会再生产。既然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那么,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是实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根本途径。但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前提,因为最高质量的生产资料、最好的技术也只有经过劳动者的科学管理和加工才能成为商品。而就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说,主要是提高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显然,在现代科技发展及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条件下,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劳动者快捷、系统、尽可能充分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及技术能力。因此,只有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的相应发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才能使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真正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内涵型物质再生产间接的却又是根本的推动力,没有劳动者接受充分的教育为前提,要实现物质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是不可能的。

(2)教育与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自身繁衍延续的内容和手段,而且是物质财富再生产的重要基础。人口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主要是指人口质量的提高。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恰恰主要表现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也就是体现在把自然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中,即人口质量的扩大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自然人的劳动技能,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培养自然人的社会属性,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就前者而言,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和形态。通过教育可以把一个以体力劳动经验和体力劳动技能为特征的简单劳动力,加工训练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劳动力,增加物质生产过程脑力劳动成分,提高劳动效率。就后者而言,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更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而不是单单造就一部高级劳动机器。通过教育,人在社会中更加和谐地发展,社会最终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也是人口再生产的最终目标。显然,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取代的。

(3)教育与知识再生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渗入经济活动之中,知识再生产已成为社会再生产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维护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高效运行的保证。知识的扩大再生产也可以分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外延型知识扩大再生产就是指知识的普及;内涵型知识扩大再生产就是指知识创新,不断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在扩大再生产模式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互相结合,共同发展。作为一种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手段,教育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概括进行传递,是知识再生产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内涵型知识再生产主要依靠科学研究来实现,任何科学研究都必然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知识之上,而要获得这些知识,也只有依靠教育。也就是说,内涵型知识再生产是建立在外延知识再生产基础上的。因此,无论从内涵型知识再生产或外延型知识再生产来说,教育都是其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

总之,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是知识经济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本身也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内容之一,是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知识再生产最根本的、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同时,由于社会的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知识再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催化剂”作用。

3。教育与劳动生产率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