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师习性
教师是否进行,以及进行怎样的教学反思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活动。首先,教师的态度,如开放心胸,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等态度影响她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其次,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专业发展的动机也会影响她们教学反思的启动及过程。另外,教师的信念和实践既是她们反思的对象,也是影响她们进行怎样的教学反思的决定性因素。此外,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连续而安静的思考时间是影响她们教学反思的最现实因素。最后,教师的探究能力也是影响反思的重要因素。
一、专业态度:引领变革、艰难成长、求新求变、只赢不输
(一)张老师:全身心投入,做引领变革的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老师不仅练就了非常扎实的教学技能,而且养成了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谢校长告诉我,张老师的父亲为了让女儿经受锻炼,把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张老师送到条件非常艰苦的农村小学工作过一段时间。做一名尽职尽责的教师是父亲对她的期望。谢校长说张老师班上一名学生因为家长出差,她就让孩子住到自己的宿舍。在谢校长看来这是很出奇的事情,而张老师告诉她在农村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孩子们回不了家的时候,经常让孩子们跟自己吃住在一起。在她的眼里,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不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总是不容置疑地需要做的。
校长说张老师会做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是能够先把任务承担下来。尽管对张老师而言,有些工作让她寝食难安,出于要学习和对工作要尽责的态度,她还是能够坚持下来。例如,她拿到市级赛课一等奖的时候,她是不想再参加比赛了,当她听到又要参加全省和全国比赛时又开始难过了。这时,父亲总是告诉她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种正统的家教使张老师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她对同事处理工作和生活关系上的看法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比如说赵老师昨天刚旅游回来,她说我很忙,明天还要上公开课,今晚还要去约会。我说约会也可以放到其他时间,她说我们四天没有见面了。我说你们是四天没有见面了,但是你的课是向全国推广的。你机会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明天这个机会你就会后悔的。如果是我,我根本不会这样想。”(I-Z-3)
在对工作高投入的同时,张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很高的期望。美希学校每学期都有其他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来培训,听课自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张老师作为学校公认的优秀老师。用她的话说,上课的时候几乎都有人在后面听课。她一方面要把别人在语文课上完成的内容上完,就是课标上规定的内容;还要用更生动鲜活的方式让学生爱学,让听课的老师爱听,让人家有所得。
作为一个引领者,她自然不希望自己落后于别人。“我太害怕落后了,我真的害怕。我希望我在同年级里头跟别人比起来我永远是走在前面的。”(I-Z-4)研究者进行田野工作的时候,由校长亲自带头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课程正在一年级推广,张老师总是能够想出一些创造性的策略来。例如,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建立班级学习网站。为了培养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的五分钟时间开辟了“新闻播报”节目。都引起其他老师的积极仿效。
张老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服务精神,对教育有很强的责任感。责任感能够使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这种投入使她有愿望对教学进行深度的挖掘,有意识地觉察复杂的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细微变化保持经常性的“警惕”状态。
把自己界定为变革的引领者,并没有使张老师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好的。恰恰相反,她仍然具有开放的心胸,总是在寻找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提高自己。从张老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来看,正是这种态度,使她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学行为,也善于捕捉教学中意想不到的现象,对日常教育生活留心观察,从而引起对自己实践的反思。在不自我封闭的心理中,能够反思失败的教学行为,找出背后的使用理论,并试图加以改变,形成新的宣称理论。
(二)李老师:有成长的态度,坦诚是失败者
李老师是一位非常随和,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她总是很谦虚,圆润,用她的话说,不强势。坦言自己教学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张老师和田老师都可以做她的老师。她非常认同美希学校所倡导的建立学习型学校的愿景,认为自己首先要有一种成长的态度。成长的态度使得自己在教学中不会知足。另外,有了成长的态度,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因为困难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她说:“其实我自己也明白,我自己的课堂离我理想中的课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我是在朝那个方面努力,我不会放弃。”(I-L-1)在田老师看来,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有明确的知觉,虽然自己是一个困惑者,但是并不是憋在心里,自己愿意说出来,是一个清醒的困惑者。
李老师与张老师一样,有着很高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所不同的是,也许是李老师正处于成长阶段,也许如她所说的,自己善于学习,她比张老师更为直率和具有开放心态。这种心态使得她能够经常从别人的身上学习,以他人的经验来引发自己的反思。在我所分析的反思中,有五分之三的反思是观察完同事的课后进行的。
虽然李老师善于学习,但如她所说,并不善于创造。这是因为她总是认为别人说的和做的都是好的,或者说只是看到好的,甚少去质疑和批判,就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她的许多反思是一种附和式的评价,不是分析式的批判,这或许与她自认为的不强势有关。
“我比较中庸。可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我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不关心别人的隐私,别人的事我不主动打听。在教学上,包括课堂管理上,我发现是因为我的性格决定了我的课堂管理不是那么有效,我的容忍性很强。”(I-L-3)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能够发现李老师并不能敏锐地、富有批判性地细查实践中的秋毫,发现其中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由“问题”而引起的反思中,基本上是较为被动的“应对型问题”,较为主动的“发现型问题”则非常少。另外,有五分之三的反思是由较为抽象和概括的“感触”引起,这些反思并不能和细致而具体的实践情境紧密结合起来。
与李老师“不关心别人隐私”有关,她在反思中的分析以“点式总结”为主,主要从事实的层面“横向”上对现象进行概括与分类,缺乏从“纵向”上对事实背后的理论进行深度的探究。这会一方面影响李老师对实践情境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实际上左右实践的理论的认识,使得她在实践中不能更为主动。这样一来,“点式总结”的反思并没有促进她对实践的操控能力,这是她的反思与张老师的最大不同之处。徐碧美的研究就发现,教师行为中蕴涵的教与学的理念和看法是区别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重要特征。[1]换句话说,并不是教材,教学行为和活动能够从本质上区别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重要的是这些实践背后的理念不同。
(三)田老师:不循规蹈矩,求新求变
田老师对自己很自我的性格也很苦恼,她说吃亏的总是我,但就是改不了。为此,以前还偷着哭(I-T-3)。在他人眼里,田老师不仅思想上和教学上有风格,就连穿衣服也很怪(I-Z-2)。因为“不循规蹈矩”,田老师能够不局限于日常的规例,而以较为批判性的眼光反思教学。在这种开放的心态中,她更容易对日常的实践在不同的视角中重新表征,把正常的教学生活“问题化”。研究者所分析的34篇反思(见表5。4),全部是由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引起的,其中“发现型问题”占三分之二,“应对型问题”占三分之一。这说明田老师对实践经常性的保持较主动的、持续的批判性思考。这与田老师所说的,不喜欢陈旧的,喜欢求新求变的风格是一致的(I-T-2),这种风格固然与她“不循规蹈矩”的性格有关,还与她对教学和教师工作性质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觉得做老师必须善于去学习,因为孩子在变化,你必须也要变化自己的教学。但我非常遗憾地看到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很多老师并不求变,求积累经验,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种固执的想法,到后来就认为他所有的方法都是最好的,然后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就不变了,这是最可怕的。我也一再地提醒自己,尽管有些人说你教学挺好的,各方面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行的,要跟进的方面,所以作为老师善于学习是很重要的。”(I-T-3)
(四)宋老师:只赢不输
研究者所分析的宋老师在一年多时间中所写的反思笔记,都是自己的成功经验,没有失败的教训。访谈中,研究者能够经常感觉到宋老师在小心地树立着成功的课程改革者形象。这与李老师是很不同的,李老师对自己教学中有什么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且毫不犹豫地讲出来。宋老师之所以有这样不愿**负向经验的倾向,一方面可能是她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教学有问题;另一方面或许跟她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自信有关。
宋老师的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使得不会去反思失败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是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最能够促进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也许,课改初期的焦虑和公开课中失败的经历,使她对负向的经验有害怕与拒斥的心态。
二、改革动机:他人认可、追求成长、快乐体验、被动投入
与教师对待反思的态度紧密相关的是教师参与课改的动机。教学反思的态度一方面是个性心理倾向的反映,例如,李老师善于表达,不喜欢隐藏自己。田老师乐于与别人交流,爱好思考,更喜欢用笔把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教师对反思的态度会受到她们参与课改动机的影响。也就是说,她们对自己在课改中将有何种表现的预期会影响她们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反思。
(一)张老师
保持在学校中的优势身份是张老师所苦心经营的,这种追求一方面来自她内心中对他人肯定自己的渴望。也许她在各种荣誉和掌声中生活久了,从她的心里来讲,不希望有由于缺少大家的欣赏而带来的失落。另一方面,她也不得不努力成功。因为她刚到美希学校的时候,还是临聘老师,在没有经过招聘考试的情况下,谢校长破格让她转为在编教师。为此,她心中总有对谢校长还不完的情,而且她的成长过程中校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校内她是课改带头人,在校外她是展示美希学校实力的人。她必须在课改中做出和校内其他人不同的成绩,才能够得到包括校长在内其他人的认可,在内心中才能对得起校长对她的特殊恩情。她说自己要在这个学校立足,就必须按照校长的意思去做,如果不这样做,她在学校就没有位置,就体现不出个人的价值(I-Z-1)。在这种追求他人认可的压力下,反思教学成为张老师获得发展的必要途径。
写“教后记”对于不善写作的张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她更喜欢在脑子里去反思教学。写教后记需要她对教学做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她来说是很难的事情(I-X-3)。但她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写出来的反思让大家看了之后要有收获,这就是她所说的“深层次”思考的意思。从她的反思过程来看(见表5。1),她的反思都是以实践中具体的问题引起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反思能够从行为背后的理论层面来分析问题,说明她对写教后记还是花了很大的工夫。也许这种从理论层面上的反思,尤其是改变使用理论的颠覆性的反思,需要有正视自己错误和承受挫折的勇气,显得更为艰难。在张老师的内心,她是排斥这种反思的,她说自己并不想成为像校长那样具有很高理论素养和广阔视野的人,只想做一名朴实的教师。她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个教书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反思,她非常肯定自己上完课就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