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及科学素养的含义
(一)科学
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ia”,意指“知识”“学问”。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一词,随后,严复在翻译《天演论》和《原富》时,也使用“科学”这个词语。此后,“科学”便在中国广泛运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把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具有多重含义:①科学是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②科学是知识体系;③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科学素养
对科学素养这个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中,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概括起来,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及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42所小学的1250名教师进行了科学素养问卷调查。2003年南京大学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是城市教师)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2006年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刘谦对鞍山市九所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后备人才培养的师训计划”实验学校的43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关于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总的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总体达不到应有水平,在科学素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偏向传授科学知识,较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
(二)科学信息资源利用的局限性
部分教师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量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理科教师缺乏人文基础,文科教师缺乏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
(四)教师个人因素对科学素养的影响较大
学历、执教专业对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影响最大。其余因素:年龄、教龄、性别、职级,影响依次递减。这说明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关键在自身。
(五)科学素养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较大
教师在科学知识方面的平均得分情况较好,但在科学方法、科学性质方面的得分较低。
(六)科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虽然教师已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时,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竞争、竞赛、限制时间完成探究实验的做法。大多数教师误把学生的想象当作科学探究。
(七)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薄弱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有87%以上的教师未达到每年发表一篇论文的指标,对“我具有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表示否定或模糊。
三、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一项新要求,现阶段我国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科学知识、科学品质、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拓展科学知识体系
素质教育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与科学观念。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及时汲取当代最新知识、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1。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能力
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科学素养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