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笔记 > 第三 学生观(第5页)

第三 学生观(第5页)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学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教育者要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学生的自然状况看,他们的生理发展情况会有差异。从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状况看,也会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七、教育公正与学生个性发展

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中小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正确地对待所有的中小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中小学生步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一)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公正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学生,给所有中小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但这只是教育公正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天赋、个性是不一样的,教育公平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齐头并进,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2。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试比较传统教师观和现代教师观的异同。

4。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5。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有何异同?

6。“教育公正”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6月13日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2)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

分析:胡老师砸手机的做法之所以凸显争议,其实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现实难题。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配备手机是相互及时联系的需要,初衷是好的,然而,贪玩且自制力差的学生,未把手机上的一些先进功能用于学习,而是用于消遣,这就产生了弊端。

从法律角度讲,老师无权损坏学生的财物,胡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应该将手机收过来先暂时保管,然后做善后事宜。绝不能砸烂丢掉。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从现代学生观的角度讲,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但还没有成熟的人,有时难免缺乏自我约束力,抵制不了玩手机的**。老师“一砸了之”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切断了双方沟通的前提,而且这种无法律保护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会对他们思想和心理的成长产生错误的引导。

从长期效果上讲,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强行遏制,远不及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