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陶行知:《全民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5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生活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89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教育生活漫忆》,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623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陶行知:《普及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76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陶行知:《新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陶行知:《生活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0]陶行知:《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80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1]陶行知:《全民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5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78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3]陶行知:《共和精义》,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5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4]周洪宇译:《陶行知致J。E。罗素函》,载《高教研究与探索》,1991(2)。
[15]陶行知:《在南京高师教育研究会上的演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7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6]同上书,第166页。
[17]同上书,第555页。
[18]同上书,第651页。
[19]陶行知:《全民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5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0]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1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89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2]何祚:《认真研究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5。
[23]陶行知:《怎样指导小先生》,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6~65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4]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53~654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5]陶行知:《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致石民佣、费锡胤等》,见《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61~16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6]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见《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7]同上书,第211~212页。
[28]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9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9]陶行知:《〈新教育评论〉创刊缘起》,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568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