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教育论坛是核心期刊吗 > 四行知并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社会实验(第1页)

四行知并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社会实验(第1页)

四、行知并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社会实验

如前所言,陶行知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更在于他以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拼搏精神,从实验中发现“教育之真理”“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行知并重”的人生理想。

(一)南京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验

近代以来,虽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教育过渡,但因积弊已久,教育与生活、社会与学校相脱节的现象仍很严重。特别是乡村教育,完全是照搬城市教育那一套,严重脱离乡村实际,脱离农民生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26年,陶行知乘中国教育改进社下设乡村教育研究部之机,聘请东南大学乡村教育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农业教授兼农场主任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调查沪宁路沿线优良乡村学校现状,筹办试验乡村师范,谋划乡村教育之改进。

陶行知认为,师范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并坚定地表示:“我从前曾经为师范教育努力,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下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

根据这一思想,陶行知于1926年12月撰写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一文,强调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实验性质,指出晓庄的实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开新的生路”。同时,《新教育评论》刊登出陶行知拟定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对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培养宗旨、目标、组织管理制度、学习科目、考试办法等,作了明确规定。

1927年3月5日,陶行知用筹集的开办费1万元,常年经费1。2万元,设备费5000元,购买南京神策门外小庄(后由陶行知改名晓庄)田园200亩、荒山10里作为校址和农场。特约燕子矶小学和尧化门小学为第一、第二中心小学,并聘定吕镜楼、杨效春、邵仲春、朱葆初等为指导员(教员)。

同时,陶行知分别在《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等刊物上,刊登了《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告来本院应试的同志》。招生广告分培养目标、考试科目、报考资格、报名期、投考期等部分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三项。考试科目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分列科:(1)农务或土木操作一日;(2)智能测验;(3)常识测验;(4)作汉文一篇;(5)3分钟演说。考试科目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而设立。

招生广告见报后,引起了教育界,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来函,索要报名简章,询问报考具体事宜。

1927年3月11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考试第一天上午,共有13名青年准时参加入学考试。考试当天,正是北伐军与盘踞在南京的直系军阀孙传芳部战斗方烈之时。当时,南京大小学校均因战事激烈而纷纷停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偏偏选择此时招生开学,而且声言风雨无阻,不受战事影响。大学都担心无人会冒生命危险前来应试。结果却出人意料,竟有13人来报考,令陶行知喜出望外。

3月15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晓庄师范)在南京郊外的小庄正式开学。这标志着由陶行知先生发起和主持的生活教育实验拉开了序幕,也象征着中国教育重心开始出现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重大历史性转折。

晓庄师范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晓庄师范的实验是按照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设想来开展的。其办学宗旨为:“根据中心学校办法,招收中等以上各级学校末年级生加以特殊训练,俾能实施乡村教育并改造乡村生活。”[2]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师生们选择了荒山野岭作为建校的校址。开始只有两间茅草盖的房屋,草泥抹的墙壁。大学生自己动手开辟校园,种粮种菜,绿化环境,注意根据中国当时农民生活状况进行实验。

晓庄师范的培养总目标为“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为达此总目标,陶行知后又进一步提出五项培养目标:(1)农夫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改造社会的精神;(4)健康的体魄;(5)艺术的兴趣。

所谓“农夫的身手”,是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要培养的是能刻苦耐劳、能劳动、能实干、能与农民打成一片,为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这一条是陶行知从事乡村师范教育实验最为强调的。他对学生们说:

农夫的身手是本校第一个培养目标。我们师生都是认清了这个目标来的。以本校的目光看来,对于农事懈怠,简直是反革命。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当尽我的能力为大学排除一切困难,使大学对于农事可以充分学习。……本校旗帜鲜明得很,我们大家所干的是乡村教育的革命。从事乡村教育革命必须有农夫的身手,反对农夫的身手,就是反革命。[3]

所谓“科学的头脑,是指具有近代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重实验,到农村去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方法,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所谓“改造社会的精神”,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一项特殊要求。活的乡村教育,必须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必须“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具备这三条的“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们“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

所谓“健康的体魄”,是对学生素质要求。陶行知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健康的体魄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因而多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

所谓“艺术兴趣”,是对从事乡村教育的人所应有的美学修养的要求。

晓庄师范的实验条件与组织机构。为实现上述目标,陶行知在学校建设上作了许多努力,创造了必要的实验条件,使之成为一所与旧式学校迥然不同的新式学校。

在实验条件方面,除挑选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荒坡为校址外,还有田园200亩作为学生耕种土地,有大片荒山供学生造林;拨少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作为校舍与宿舍;并在附近农村设立几所中心学校和小学,供学生实施教学做。

晓庄师范先后共建有: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各1所;中心小学8所;中心幼稚园4所;民众学校3所;中心茶园2所;中心木匠店1所;乡村医院1座;联村救火会1所;石印工厂1座。这些机构都围绕生活教育的要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验。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组织管理上作了独特实验。晓庄师范设校长1人,由陶行知自己担任,校内设执行部(校长兼任部长)、研究部、监察部。执行部下设置第一院(小学师范院)、第二院(幼稚师范院)。第一院由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由陈鹤琴任校长。校长、院长之下各设干事1人、校工1人。乡村师范中的教师不称教员,统称指导员。学校除校长、第一院院长、第二院院长、指导员外,不设其他职员,实行师生集体治校民主管理,它的组织叫“乡村教育先锋团”。

乡村教育先锋团由全校师生共同组成。校长就是团长,两院院长是副团长,全校指导员组成指导部,有指导会议。全体学生选出总队长1人。学生以4~8人为1队,每队选出队长1人。由全体师生组成团务会议。从团长到团员,全体成员都受团规约束和团务会议的制约。团设肃纪部,执行全团纪律。团长有指挥全团各种行动之权,每周举行团务会议一次,为全团最高权力机构。学校经济公开,校务公开,发表意见自由,安排个人工作自由,但必须遵守各种公约,不得妨害集体生活秩序。如果有人违反公约,通过小组生活检讨会解决,重大问题在团务会议(全体大会)评论。造成一种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集体生活秩序。[4]

晓庄师范的实验内容与措施[5]。其一,招生看重农事经验。试验乡村师范规定:“招收下列各种程度之学生培养之:一、初级中等学校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二、高级中等学校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三、大学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四、在职之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职员之具有上列各项相等程度者。”[6]文化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但强调有“农事经验”是一致的。

其二,考试方式别具一格。报考者在3月10日报到,次日上午考国文、常识测验、智能测验,下午演说及辩论;12日上午垦荒施肥,下午修路;13日考试成绩揭晓;14日便办理入学手续,3月15日开学。国文试题是《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对吗?》,演说的试题有20个,学生临时抽题准备3分钟,到时登台演讲3分钟;演讲要求用国语,通俗易懂。垦荒考试更是新奇。陶行知在山坡下用白粉线画好一块小荒地,投考者手中拿了一把山锄,哨子一响,大学便挥锄垦荒。成绩视垦荒熟练程度及垦荒多少而定。这种考试,改变了传统做法,强调农事经验,面向农村实际,可谓破天荒之举,在当时影响极大。

其三,实行教学做合一,课程以乡村生活为中心。晓庄师范将课程分为五大部分: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分任院务教学做、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共30学分,包括:国语教学做、公民教学做、历史地理教学做、算术教学做、自然教学做、园艺农事教学做、体育游戏教学做、艺术教学做、童子军教学做、其他学生活动教学做。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共3学分,包括:整理校舍教学做、布置校景教学做、设备教学做、卫生教学做、教务教学做、经济教学做。分任院务教学做共6学分,包括:文牍教学做、会计教学做、庶务教学做、烹饪教学做、洒扫整理教学做、缮写教学做、招待教学做。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共16学分,包括:科学的农业教学做、基本手工教学做、卫生教学做、其他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共5学分,包括:村自治教学做、平民教育教学做、合作组织教学做、乡村生活调查教学做、农民娱乐教学做。[7]

其四,打破学校的围墙,开展“联村”系列活动。陶行知反对关起校门,使学校与社会隔离起来。他主张晓庄师范的学生应与附近的村民建立广泛联系,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与他们联合开展活动。为此,晓庄师范进行了打破学校围墙的实验。陶行知除了在学校设置一些为村民服务的活动课程,包括联村自治、民众教育、合作组织、乡村调查和农民娱乐教学做外,还专门成立了“社会改造部”,由他兼任部长,部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农林、交通、水利、自卫、经济、救济、妇女、编辑、调查共12股,具体负责社会改造的规划和指导。“社会改造部”将学校周围的和平门、上元门、观音门、尧化门、太平门以内的地区作为改造实验区域。

陶行知重视开展乡村体育运动,发起成立“农民武术会”,主张恢复“我国国民因有的尚武精神”。学校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规模较大的联村运动会。运动会结合乡村生活实际拟定比赛项目,如成人参加的项目有国术、跑山、挑柴、挑粪、举石担、玩石锁和田径等;学生可参加的项目有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及短跑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晓庄,偏僻荒凉,常有散兵游勇在此流窜为匪,危害百姓。为保一方平安,晓庄师范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成立了晓庄联村自卫团,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联村自卫团还发起禁烟禁赌活动,张贴布告:“本团责任,在运用村民自己的力量,以维持地方的治安。……查烟馆赌窝,为窝藏盗匪之所。本团为正本清源计,自当一律禁绝,才算为地方除害。”[8]晓庄全校师生到农村做宣传,宣讲吸鸦片之害,号召人人投入禁烟运动。联村自卫团维护了地方治安,烟赌也曾一度几乎禁绝,乡村改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其五,改革教育实习体制,试行新的实习办法。为使实习顺利进行,陶行知设置了一批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与晓庄师范的关系,不是传统的附属关系。中心学校是主,晓庄师范是从;中心学校是太阳,晓庄师范是月亮。晓庄师范根据中心学校的要求设置课程,中心学校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要经常到中心学校里去,在中心学校里教学做。

其六,颁发统一的毕业文凭。如果学生学业成绩合格,发给修业证书一纸,待服务半年,经过考查,确能按照生活教育原理和晓庄师范精神办学者,发给毕业证书。但入学时程度不同,颁发的证书各异,“初级中学程度学生给予初小教师证书”;“高级中学程度学生给予高小教师证书”;“大学程度学生给予师范学校教师证书”;“各级教师证书之外得依据特殊才能之表现加给各级校长及乡村教育辅导员证书”。[9]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展生活教育实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晓庄师范成了教育界的一盏明灯。此时,正值“四一二”事变不久,乌云密布,江南各省一些受迫害无处栖身的进步青年学生,将晓庄师范看成求学的理想地方。该校开展勤工俭学,学费很低,于是不少青年进入晓庄学习,还有的是隐名改姓秘密来的,其中有些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虽然陶行知不知道他们的政治身份,但认为他们是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所以对他们主动关怀,多加支持。陶行知信赖这些青年,派他们做一些重要事情的骨干。

到1929年,进步青年的力量已大大地发展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十人,还能够号召一部分群众。1930年年初,上海进步知识界成立中国自由大同盟。晓庄师范中共地下党支部也串联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方大学等部分师生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部,反对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派的倒行逆施。2月,在晓庄师范犁宫举行成立大学。该组织是中共南京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其建立为南京群众运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晓庄师范的各项进步活动与全市的学运、工运进一步密切联系起来。当时,南京下关和记工厂工人不堪忍受英国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举行了反帝大罢工,晓庄师范地下党组织积极支持推动这一罢工斗争。3月下旬,日本帝国主义军舰10余艘,擅自闯入长江耀武扬威,而国民党政权不仅不加制止,反而鸣炮欢迎,这立即激起了南京各界人民的极大愤怒。消息传到晓庄,广大师生义愤填膺。4月3日,国民党政权勾结帝国主义镇压罢工工人,造成“四·三”惨案,更使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怒不可遏。晓庄师范学生刘焕宗这时已任南京地下党宣传部长,根据党的指示,联络南京各校学生,组成“四·三”惨案后援会,发动了4月5日全市支持工人的反蒋示威游行,迫使英国老板接受罢工工人的条件。但这一正义行动,却使晓庄师范成了国民党要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蒋介石认为晓庄师范是这次风潮的祸源,他通过孙科、谷正伦施加压力,要陶行知交出晓庄师范的共产党员名单,立即开除闹事学生。陶行知则坚决站在学生方面,明确表示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正义的,学生没有错,错在政府,断然拒绝这一无理要求。[10]

蒋介石恼羞成怒,遂于4月8日命令教育部停办晓庄师范。教育部即派出5人为“晓庄师范保管员”,于9日下午3时到晓庄办理接收手续。1930年4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部队,强行封闭了晓庄师范。同一天,国民党政权又下令通缉陶行知。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验至此中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