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修养心得 > 第一 提高修养完善人生(第2页)

第一 提高修养完善人生(第2页)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摘自白岩松的博客:《人的最高学历是人格》。)

美国教育学者史蒂芬森曾把当今美国教育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的部分优秀教师的三百多条不同特征浓缩为6条,即:“①优秀教师对他们的工作饱含热情;②优秀教师知道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提高自己;③优秀教师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④优秀教师擅长与学生交谈;⑤优秀教师能激励学生去挖掘出自身的潜力;⑥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6条深刻反映了教师人格——教师的学识能力、道德面貌、意志情感等修养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有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4]。

教师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不是自然具备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它需要教师终身地努力和修炼。“梅花香自苦寒来”,愿我们的教师不断修养自己,达到“经师”和“人师”的高度统一,才华横溢,无欲而刚,不怒而威,举止有道,魅力无穷。

三、提升自身幸福

职业是什么?我认为包括3个层次:一是谋生的手段。现在,生产力水平还不是高度发达,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平还达不到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劳动还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仍是谋生的手段。停留在这个阶段的劳动者,会处于被动的劳动状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和尚也不撞钟,得过且过。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人生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评价一个人,更多的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人们通过职业生活,找到人生定位,实现人生价值。停留在这个阶段的劳动者,会把劳动看作自己的应尽职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但此状态的劳动者仍然把劳动看作义务,考虑更多的是社会的评价。三是体验幸福。这个阶段的劳动者会把职业活动看作幸福的体验,他们自觉自愿地付出,无怨无悔,而且内心会有愉悦满足的体验。这应该是职业的最高境界。

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是饭碗还是幸福?这源于教师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锦衣玉食是幸福,高官厚禄是幸福,风花雪月是幸福,财源滚滚是幸福……可见,幸福是自己的感觉,讨饭之人,一顿饱饭是幸福;迷路之人,找到归路是幸福;重病之人,康复是幸福;战争过后,和平是幸福……幸福更存在于创造与奉献中,给予本身就是幸福,助人为乐是最大美德。面对人生同样境地,不同心态的人有不同解读。那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

(一)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的成长

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就是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看到学生解出了自己苦思冥想的数学题、看到学生写出了文采飞扬的作品、看到学生改正了错误、看到学生一个个走进大学校园……教师会眼含热泪地说:“这是我的学生。”教师就是这样,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如春蚕丝吐尽而生命终结,教师又像造船工匠,也许一辈子坐不上自己造的船,但守望的是船坞,送走的是希望之舟。毛泽东在给徐特立的一封信中曾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二)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融的师生情谊感动教师,愉悦教师的身心。学生对老师的由衷敬意让老师抛弃人间一切烦恼,老师对学生的深情关爱又让学生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师生的和谐让师生共享幸福。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同营造。教师真情付出,收获幸福;学生努力学习,聆听恩师教诲,感受幸福。

(三)教师的幸福更重要的来自于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在这种奉献中,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即是幸福所在。同样从事着教学,同样面对着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能体会幸福,有的教师却无任何美好的情感体验,这就源于教师不同的自我修养。

教师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是春蚕,但春蚕吐丝是它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让它吐丝,它的本性就要受到伤害;教师可以是蜡烛,但蜡烛是在燃烧自己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本性。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悲壮的职业,教师不应过愁眉苦脸的阴郁生活,而应该是热情洋溢、乐观豁达的”[5]。

教师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自我。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不断地进取与创新。教师在课堂上**洋溢地、富有创造性地给学生讲解知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鲜活生动是一种幸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幸福;研究一项课题,并转化为生产力是一种幸福。

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我。陶行知说过:“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奉献,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在培养学生中自己也得到升华。老师们都有一个体会,有时在不经意中,思维受到了学生的启迪,竟然拓宽了思路。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他教语文越来越轻松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从每位学生的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助手。这些助手不仅帮助他完成教学任务,也帮助他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经历一届又一届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促使自己开动机器,豁然开朗,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只有美的心灵才能发现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享受新奇,在忙碌中感受快乐,在付出中体会幸福。

那些“为”教育而活着的人们,他们深深地理解教育,并且以他们平凡的人生来诠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他们懂得为什么而教,怎样去教;懂得作为教师意味着什么,并且努力去实践自身对教师身份的理解;他们从不停止探索教育的意义,他们深深理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努力把自身投入到这种价值和意义的建构之中;他们信赖学生,对人性充满美好的向往,对教育抱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们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懂得理解、欣赏、尊重、激励、爱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并且全心全意地付出他们可能的理解、欣赏、尊重、激励与爱;他们不仅是拿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付诸教育生涯,更是在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做依据。他们的工作是无价的,他们也从不奢望等量的回报。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觉得必须如此,这是出自他们内心的“绝对命令”(康德),舍此,则他们的生命状态即黯然失色。他们的人生与教育合而为一。他们属于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拥有者与实践者,他们是我们今天时代的师德标兵,我们应当尊敬他们,社会理当颂扬他们。

(刘铁芳:《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走在教育的边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礼记·大学》。

[2]杨千扑:《论人格》,载《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3]同上。

[4]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第192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