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教育文化百年史 >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宏观视野1(第1页)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宏观视野1(第1页)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宏观视野[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很多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行通盘、全面的综合改革。

一、中国社会改革的总体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其最主要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今年的工作重心是“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决定》指出:全面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规律。事实上,我们党对这条规律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要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把“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体现了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我国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的深化。这种变化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莫能除外。

《决定》第60条,也就是最后一条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又提出,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三,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这也是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社会领域改革与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离不开整个国家改革的形势,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都会影响教育改革。因此,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密切关注各项社会改革,并与之相配合和相适应。

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教育是公益事业,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然会影响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等问题。《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除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如何更加合理,值得认真探讨。2014年,已有几个省份提出提高大学的学费,社会反响强烈,需要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第二,《决定》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决定》第15条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这些规定与教育改革都有直接关系。什么叫去行政化?怎么去行政化?并非只是取消学校领导的行政职级那样简单,而是要树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中小学要依靠教师办学,大学要依靠教授治学,建立权威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学校的学术发展和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这就必然涉及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结构的调整、城镇学校的发展和布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和升学等一系列问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

第四,《决定》第13条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会影响科研单位、企业研发机构,而且对高等学校的科研也会有重大影响。

第五,《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都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要通过综合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决定》第42条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教育已经从数量的发展转入质量提高的新阶段。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所谓综合改革,就是要进行通盘、全面的改革。

(一)改革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⑤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⑦标本兼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

立德树人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个人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青少年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引导,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加强道德教育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立德树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从纵向来讲,从幼儿到研究生都要用适合的、有效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横向来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当前特别要重视诚信教育。社会缺乏诚信,许多矛盾难以解决,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美德。《左传》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诚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

(二)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

《决定》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此要做到:①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②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④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⑤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201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农村。在《决定》确定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方针下,如何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目光转向农村,深入调查研究,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咨询建议。教育部门要攻坚克难,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教好每一个农村孩子,办农民满意的教育。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