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 第五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第1页)

第五章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第1页)

第五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

一、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2013年秋天,我忽然接到《辽宁日报》一位记者打来的电话,说沈阳市一名文科高考状元被香港大学录取了,并且有丰厚的奖学金,但去了一个月退学回来了,复读以后准备明年再考北京大学,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没有什么看法。”记者又说,在沈阳,人们为此事议论纷纷,说:“这个孩子怎么那么傻,考了高分,被名牌大学录取了,还有奖学金,怎么就放弃了?”大家觉得不可思议。问我怎么看。我说:“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好议论的?她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人们总是用考试成绩来判断事物,这是一种考试思维定式、一种分数主义,所以对这件事大惊小怪。如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有自主选择权的思维来看这个事件,这就不足为怪了。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现状,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前面我们讲到因材施教,正确的理解是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改变全国用一套教学计划的办法,提倡多样化。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标准是有道理的。过去教学计划作为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的法定文件,内容、课时规定得很死板。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标准而不是计划,执行标准应该有灵活性。且不说个体的因材施教,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执行课程标准要结合当地的情况,不能一律要求。现在各地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太死,安排的课时完不成,我认为,应该允许各地灵活执行,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即可。

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生的权利,我们应该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当然,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有责任加以指导。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能力选择,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

国外许多优质学校都设有学习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过去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选修课程,设计学习方案。

特别是高中阶段,应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规划生涯的能力。《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为了使学生有选择的机会,课程多样化、选课制是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高中,要减少必修课,加强选修课。高中设立选修课与高中不分科的方案有没有矛盾?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曾对高中分不分文理科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赞成文理分科,只有少数专家认为,高中不应该分科。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高中不分文理科,是否与因材施教有悖?其实,高中阶段不分科,学生并非都学一样的课程,而是要学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打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选学符合自己爱好和能力的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现在高中的文理分科是高考指挥棒逼出来的,许多文科班的学生并非真正喜爱文科,往往是理科没有学好,将来报考理科风险太大,所以选择文科。今后高考不分文理科,这种顾虑就打消了,学生可以把文理各科基础学习好,再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学科,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浙江省从2011年就推出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根据“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对高中课程进行了调整,把必修课由116学分减到96学分,选修课由28学分增加到48学分,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这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条件。

北京十一学校开展了更大胆的实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例如,数学分成数学Ⅰ、数学Ⅱ、数学Ⅲ,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最近《中国教育报》详细报道了该校的走班经验及为每个学生定制的课程。全校4400多名学生,就有4400多份课表。我一个朋友的孩子,2012年进入该校初中一年级,就学会了在网上选课。我问他对学校的印象,他说:“自由。”2014年年初,他已上初中二年级,我问他现在还自由不自由,他回答:“已经不自由了,压力很大,因为喜爱数学,选了数学Ⅲ,最高难的班,觉得不努力会跟不上,降到数学Ⅱ,多没面子。”2013年,我们访问该校,参观了它的科技实验室,学生饶有兴趣地在那里做各种实验。这样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北京十一学校还成立了科学实验班,这些班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理分科,而是为培养科学人才和文科人才而专门设计的,招收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考验,确认有这方面的天赋、爱好和能力。这样一些实验班已经走出不少有所造诣的人才。我想,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改善教学方法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当然,杰出人才不是中小学课堂里培养出来的,还需要各种条件,但中小学的课堂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钱学森本人也认为对他一生有影响的是两段时间:一段是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的6年,另一段是在加州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期。可见中学时代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改进培养方式,改善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一段话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改革,主要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28]1960年,布鲁纳提倡发现法,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许多心理学问题。发现法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设定假设、收集资料进行论证,自己得出结论,目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29]。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上面介绍的美国中学的几节课可视为探究性学习的案例,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觉得哪来这么多时间让学生探索。其实时间是有的,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思考问题。

2012年,我们在宁波参观一所小学,学校开展“家庭实验室”活动。一些小学生在家里建立“小小实验室”,开展小实验。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实验。实验有设计方案,方案中列举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真是像模像样的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不限于课本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只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会找出许多课题。

链接

研究目的:

探索莲草直胸跳甲的食性特征,了解其生态学特性,为大力繁殖莲草直胸跳甲、科学防治空心莲子草等农业害草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名称:

实验一:莲草直胸跳甲是否真的能够消灭空心莲子草?

实验二:在不同的环境中,莲草直胸跳甲消灭空心莲子草的能力一样吗?

实验三:莲草直胸跳甲会不会吃掉其他农作物?

实验四:能否让莲草直胸跳甲吃掉其他杂草与害草?

实验结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