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 第一 中国新学制的诞生(第2页)

第一 中国新学制的诞生(第2页)

但是,中国的新学制并没有把日本学制改革的精神学到手。中国和日本在学习西方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走的是彻底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虽然西学在日本也经过了改造,具有日本的特色,但其发展方向是与西方现代化相一致的。中国则不然。中国之学习西方的宗旨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想利用西学的器物来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它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道路。壬寅学制也好,癸卯学制也好,与日本的新学制相比,只能说形式上相似,其指导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上有很大差别。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教育宗旨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9]此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忠孝思想,并以此为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内容的依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又进一步厘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此宗旨沿用至民国初期。

癸卯学制中虽然没有科举考试,但是科举制度的封建色彩还是十分浓厚。各级学堂毕业生均奖给科举出身,因此,学生读书也还是存在着求资格、求功名的封建心理。

癸卯学制中规定的教育内容,把读经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小学每周读经达12小时,占总课时的13以上;中学7小时。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要读完十经。《学务纲要》特别强调读经为立国之本,指出:“若学堂不读经,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学失其本而无学,政失其本则无政,其本既失,则爱国爱类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富强之望乎?”[10]

第六,癸卯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以上各点都说明,新学制只是形壳之新,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是旧的。当然,在课程内容上也设有自然科学知识,但《学务纲要》规定,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反对袭用外国名词。这就使学习自然科学受到很大限制。

壬子一癸丑学制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同时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壬子—癸丑学制就是民国政府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学校教育制度。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学贯中西,早先出身翰林,旧学根底很深,后又留学德国、法国,学习心理学、美学、哲学等,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的影响。他担任教育总长以后,立即着手改革教育制度,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为什么叫壬子—癸丑学制?因为1912年9月3日公布学校系统,是年为旧历壬子年,故称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实业学校令》及各种学校规程等。1913年为旧历癸丑年,故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内容包括《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等内容,规定教育年限为小学9年,中学5年,高等学堂及大学6~7年。

此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缩短了整个学制的修业年限。癸卯学制从初等小学堂到大学堂需22年。新学制从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年。新学制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7年(初等小学4年,男女同校;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为4年)。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分农、工、商、商船四类。

第二,壬子—癸丑学制改变了清末的教育宗旨。蔡元培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应是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以取代清末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他明确指出:“忠君与民主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11]经过讨论,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三,壬子—癸丑学制中中小学废除读经,大学取消经科,加强实业学科和职业教育,禁止使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精神。

第四,壬子—癸丑学制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首先,废除了教育权利上的女性歧视,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除大学不设女校、不招收女生外,普通中学、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都可以设立女校,反映了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其次,取消了清政府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堂,废除奖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

壬子—癸丑学制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但是革命很不彻底,还遗留着许多旧学制的痕迹。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封建顽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妄图推翻共和国,复辟封建帝制。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复古教育一直没有停息。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是消灭了,但其思想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如果没有彻底的革命,难以消除。

壬戌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施行了10年。1922年11月2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是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为区别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亦称“新学制”。壬戌学制提出改革学制的原则:“一、适应社会进步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规定:初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3年。初中也可兼设职业科。高中设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家事等科。旧制中的甲、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和中学职业科。高等教育4~6年。其中,大学本科4~6年,专门学校3年。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年限不定。儿童6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6~18学年。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以后颁布的新学制实行了10年又要改革?总结各界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工人和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壬子—癸丑学制存在着许多缺点,不能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如天津南开学校喻鉴曾著文指出:“天津为工商发达之区,实业人才供不应求,今中学分科,或科目太简,或设备不齐,有分科之名,无分科之实者皆是也。南开亦未能脱此弊害……今为多造实业人才计,南开宜采行新制,增设多科者。”[12]顾树森在《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见》中也批评现行学制多正系的学校而少旁系的学校,即都是普通学校,很少职业学校。

第二,学制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学习年限太长,整个学制长达18年,不利于尽快地培养人才;学校阶段之间互不衔接,高小三年级的课程与中学重叠;过分强调中小学的准备性,而丧失其独立性等。早在1915年,就有许多地方学会和学者对现行学制提出尖锐的批评。事实上,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是在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年,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未及广泛讨论,照搬日本学制的痕迹很重。经过几年实践,缺点逐渐暴露,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这次改革。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就为教育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这个问题尚待我们在下一章中详细讨论。

第四,欧美的教育思想大量输入中国,中国的留学生也不再限于日本,因此,参照日本学制的壬子—癸丑学制受到批评,也就不奇怪了。

众所周知,这次学制改革,借鉴、采用的是美国学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1951年的学制改革以前。其实从普通教育系统来讲,“六三三”制至今仍有它的影响。我这里说新学制借鉴、采用了美国学制,是想避免“壬戌学制是否抄袭美国学制”的争论。钱曼倩、金林祥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一书用了一整节来批判“盲目抄袭美国学制”的观点,详细介绍了从1915年各地就开始讨论学制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各种方案。“广东省学制系统研究会还认真考察了德、英、美、法、日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对每一国家的学制,又分别从组织宗旨、沿革、趋势、社会、科学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13]他们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说盲目抄袭是不对的,因为当时许多学者都参加了学制改革的讨论,各地提出了许多方案。而且新学制蕴含了我国许多学者的智慧,体现了中国的特点。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也不能否认,经过对各国学制的比较,我们采用了美国的学制。因为壬戌学制的学校系统与美国学制的学校系统是基本相同的,而与德、英、法、日的学校系统大相径庭。其实,20世纪初,美国的学制也正在改革中。因为美国是地方分权制国家,各州的学制都不相同,有“九四”制、“七四”制、“九三”制、“八四”制,多数州为“八四”制,即小学8年、中学4年。1908年,美国教育协会建议小学修业6年,中学修业6年,中学又分初、高中各3年,即“六三三”制。次年,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城首先实行“六三三”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六三三”制遂和“八四”制成为美国广泛采用的学制。[14]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学制改革借鉴美国的经验,采用他们的学制,也是不奇怪的。

我国的学制建设从模仿日本的学制到借鉴、采用美国的学制,这种转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周谷平在她所著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一书中写道:“中国教育直接以美国为师,这一时期大约从1915年持续到1949年,其中尤以20世纪20年代为**。”[15]她详细分析了中国教育舍弃日本转向学习美国的原因:第一,中国人对日观念的转变。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日益暴露,逼迫中国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对日本产生了防范和仇视的心态。第二,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以后,中国人认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已不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俨然成了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化身,中国人开始产生崇美的思想。第三,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扩张。美国除继续利用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进行渗透外,还对中国的整个学务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尤其有重大意义的是,美国首先部分退还“庚子赔款”,不仅博得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好感,而且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第四,“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当时美国教育界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正是以标榜民主和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并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16]

壬戌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从此开始建立起较为符合国情的现代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开始面向现代世界教育,并努力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形势。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