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观点 > 第三编03(第1页)

第三编03(第1页)

第三编03

既然教育资金呈增长趋势,为什么还说教育资金越来越紧张呢?

首先,教育需求在不断增长。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需求都在增长,尽管增长的内容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发展中国家则远远没有普及初等教育,识字率还很低,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方面,但都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及初等教育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事实上又难于做到。

其次,通货膨胀的冲击。教育经费从表面上看虽有所增长,但是由于通货膨胀抵消了这种增长,教育开支实际上没有增长,甚至正在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1970—1981年各类国家通货膨胀率都比较高,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年膨胀率为11。2%(20世纪60年代仅为3。5%),中上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18。6%(20世纪60年代为3%)。[50]通货膨胀直接影响教师的薪金,教师的薪金跟不上生活费用的上涨,教师的实际收入下降了,他们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教育质量当然也受到影响。

最后,教育成本不断增长。除了通货膨胀影响教育费用外,教育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学校需要不断添置或者更新仪器设备。新科技的教育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电脑等,都是很昂贵的。对发达国家来讲,这些先进的机器已经进入日常生活,当然也就成为学校必备的教学设备,但添置这些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大城市中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只能望洋兴叹。

实际教育费用上涨的原因还在于教育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教育不因使用教育技术而减少教师人数,而教师的工资需要不断增加,这就更加重了教育经费的紧张。

在所有教育类别中,高等教育每个学生的平均实际费用上涨得最快。许多调查表明,发达国家每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费用为培养一名小学生所需费用的2~3倍,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10倍,甚至有的高达30~40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普及初等教育,又要培养高级人才,其负担比发达国家更为沉重。

第二节教育资金投入的几个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教育和比较教育时常引用三个指标:公共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PEEGNP);国家的教育预算与国家总预算的比例;教育经费用于每个居民的数额。这三个指标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成就,即国家发展的程度。但我们在研究教育资金是否实际增长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即每个学生所需的教育费用(生均教育经费)。现在我们就分别讨论这些问题。

一、公共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自1960年至1975年世界所有地区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见本章第一节的表14-1)。也就是说,十多年来,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尤其是亚洲国家,有较明显的增长。但1975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了。从世界范围来讲,从1975年的5。7%下降到1990年的5。0%。其中,发达国家从6。0%下降到5。2%,发展中国家则持平,这与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有关。当然,一个国家有多项支出,教育的份额不可能永远增长。但是从教育需求来讲,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稳定在5。2%,发展中国家则平均在4%左右。

同时,应该考虑到,国家在教育上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增长,不能完全表明教育费用的实际增长。因为教育经费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增长以后难以降下来。因为教育周期较长,教育发展规模的调整是相当困难的,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否是不稳定的。多年来,许多国家经济不景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很缓慢,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甚至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份额不变,则教育经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会增长,而实际教育经费并未增长。

在研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才有可能比较。因此,需要研究适合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援引世界银行的资料,分析比较了100个国家在1950—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及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出了一个教育经费“世界平均值”,如表14-2所示。

表14-2教育经费的世界平均值

二、国家的教育预算与国家总预算的比例

这个指标要比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靠得多,因为它不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否的影响,反映了国家总支出中用于教育的份额,同时反映了它与其他公共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了解到教育事业在这个国家被重视的程度。这个指标可以用本国货币来统计,体现了本国的价格动态,因而可以避免由于转换成美元而造成的误差。

1960—1975年,各国教育预算与国家总预算的比例也是增长得很快的。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从1960年的11。3%上升到1974年的15。6%,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同一时期从11。7%上升到15。1%,在20世纪90年代大致稳定在15。1%。当然,这些数字只表明一个中等平均水平,实际上各国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差别就更大。

三、教育经费用于每个居民的数额

从表14-1中可以看出全世界的指标是逐步上升的,而且增长得比较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增加了6倍多。但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的指数,再加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则每个居民的教育经费是否增长就难以估计了。

四、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教育经费即教育经费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份额。本来这个指标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因为每个学生教育经费的增长,说明教育条件得到改善(当然还要扣除通货膨胀的指数),教育质量得以保证——当然,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有一个投资效益问题,但是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数额,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指数、物价指标不同,难以相互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办法来加以比较,是较为科学的办法。所谓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指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以Ce来代表:

从表14-3可以看出,各国生均教育经费的指数在中小学相差甚微,但高等教育差别较大。特别是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所有国家都大,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费用是相当昂贵的。

表14-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第三节教育资金的筹措

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种渠道:①国家投资,又分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②学生交纳的学杂费;③私人和企业社团捐赠;④学校产业的增值。以上几种来源各占的比例因国情不同,各国都不相同,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全部或主要教育资金。属于这类国家的有中国、朝鲜、俄罗斯、挪威、荷兰、德国、爱尔兰、科威特、马来西亚、埃及、摩洛哥等国。

第二种类型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其他来源为辅。属于这类的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印度、巴西等国。

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其教育资金来源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拨款。

第二,几乎不收学费,国家还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制度,如中国,中学不收学费,只收少量杂费和书本费,高等学校则实行奖学金制度。1994年开始在高等学校收取学费,但学费较低,且有些专业,如师范、地矿等专业仍不收学费,国家补给奖学金,学费占教育资金来源的极少部分。又如,法国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部及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免费。

第三,高等教育的经费有小部分来源于科技成果的转让和与企业的科研合同。

这类国家近年来也在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特别是中国,由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学校利用市场的开放,经营各种企业筹措资金(创收),以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

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在经费来源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经费来源多样化,除政府拨款外,还有学生缴纳的学费、各种团体和私人的捐助等。如日本,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占73。5%(1991年),它们除得到政府的少量补助金(约占15%)外,主要经费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

第二,在教育经费总额中,来自各级政府的拨款仍占主要部分,美国、日本等国都在34以上。

有一点对两种类型的国家都是共同的,即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现在我们分别来考察几个主要国家的经费来源。

美国教育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但在公共教育经费中,政府提供的份额最大,一般在70%以上,用于公立学校的超过80%(见表14-4)。政府拨款中,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又占了主要份额,约占70%以上。在初、中等教育的经费中,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拨款占80%以上,在高等教育拨款中则占32%。可见,政府的教育经费是向初、中等教育倾斜的。

表14-4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来源(1984—1985年)

日本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由各级政府提供,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高等学校大部分是私立的,政府只给予少量补贴(见表14-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