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顾明远比较教育学观点 > 第二编02(第2页)

第二编02(第2页)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提高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是教育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的经验教训之后,现在一般都重视基本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与文化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家们以经济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现代化理论家们则强调稳定的经济增长所要求的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中,教育都被看作能在达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把现代化看作单一的线性过程的观点,在学术界一直比较流行,许多学者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观点类似于前文谈及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早发国家在十八九世纪面临的问题有很大差异。它们在经济上往往依附于发达国家,而且相对来说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社会不平等问题很普遍,既有受过西方教育的社会精英阶层,又有深受传统束缚的广大农村人口。更重要的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国家现代化。因此,简单地把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经验搬到发展中国家,显然行不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不存在共性。本节侧重探讨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教育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与特征

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选择以后保存下来的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内容虽不及总体文化丰富,但能发挥更为潜在而强烈的影响。

人类学认为,文化主要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所构成。物质文化就是人类创造和加工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人类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则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它作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结构,对人产生制约性影响;观念文化由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感和民族性格等要素构成,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种三层次的文化分类法,只是概略地描述文化的构成,很难穷尽文化的所有方面,因此又出现了四层次和五层次之说。其中特别受到人们重视的是,把风俗习惯的要素,即行为文化,也纳入文化结构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三层次说未能包括行为文化,而行为文化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因此,不应当把它排除在文化之外。关于文化的内容结构,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对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阔性,人们还是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

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稳定性。文化传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上,从众多的文化事相中提炼、凝聚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摆脱了具象性而成为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因此,相对于变动不居的一般文化事相,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在时间上,它表现为惯性,即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率和节奏并不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而是落后于后者,所以文化传统往往是过去时代的反映。在空间上,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保持了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即它维护各民族文化原本不同的发展轨迹,使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相当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之间仍保持着鲜明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由于这种空间上的独特性通常以民族为单位,因此,它又被称作“民族性”。第二,统摄性。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具有普遍的内在约束力,从而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发挥引导作用,以建立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文化标准。第三,系统性。文化传统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文化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质的联系。因此,尽管文化传统的各个层面的稳定性不同,但只要改变文化传统的任何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就是文化传统系统性的一个鲜明例证。当初清政府改革的本意只在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但很快就发生了他们所不愿见到的专制制度的垮台和封建理念的坍塌。

民族文化传统的这些性质,是它对现代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的决定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空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其影响的方式又相当隐晦,渗透于社会各个分野的里层,这就使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现代化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二、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发展

虽然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复杂关系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审慎的研究,但在相当一段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态度,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往往将欠发达的原因归咎于传统,而现代西方的发展学说在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事实并没有给上述观点以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许多迟发展国家在合理继承各自文化传统的情况下走向了现代化,如日本;另一方面,急于摆脱文化传统的欠发达国家反而未能摆脱欠发达状况。这种事实使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看法逐步趋于客观和深入。

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一面,这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文化传统的许多内容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当现代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将这些内容摧毁。造成两者对立的原因,是它们总体上代表不同的时代。工业社会以前的文化与工业社会的文化显然具有不同的质。文化传统在其形成初期,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新文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对现代社会来说,文化传统就是旧文化,它总体上属于旧的时代。因此,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法国是早发国家中否定传统最甚的一个。1789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大革命,是决定法国能否进入现代社会的关键性历史事件,而这次大革命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历史学家A。托克维尔在描述法国当时的“决裂”心态时说,法国人“在他们迄今为止的历史和他们所希望的未来之间开出一道鸿沟。为此,他们谨小慎微地极力不把任何过去的旧东西带到新环境中来,并给自己规定了种种限制,力图养成一套不同于他们父辈的习惯。总之,他们殚精竭虑地要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34]。这种决裂心态指导了法国从1789年到1870年短短81年里爆发的四次革命,而每次革命都是急风暴雨式的、恐怖的和血淋淋的。中国则是晚发、外发型国家中以反传统著称的国家。延绵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遭到非难,在要传统和不要传统的激烈论争中,否定传统的力量迅速膨胀,并终于上升为主导地位。中国的现代化从学日本到学美国再到学苏联,始终回避学传统,甚至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否定传统的全盘西化思想仍有相当的市场。

实际上,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现代化的对立只是相对的,两者之间还有相适应、相协调和相促进的一面。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说,第一,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尽管一些国家极力否定传统,但没有一个民族能把自己的社会先变成一张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再在上面画上现代化的美景。现代化只能站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现实即由传统构成。考察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就可发现即使它们有扬弃传统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我们知道,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那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历史较短,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小,但它们的现代化也并未完全摆脱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传统;日本的现代化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崛起也正在改写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这些都是现代化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明证。第二,民族文化传统的合理内核能促进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内容反映了旧的时代,但这并不否认文化传统中也有反映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代表了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它们虽然存在于旧文化中,但不属于旧质文化,相反,它们能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刷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例如,首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许多是临海国家,海洋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含有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开放传统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业传统,这些传统在现代化的激发下,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迅速地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再如,东方传统中的团结合作、纪律严明、忍辱负重等品格,在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它能形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从而使民族在复杂、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上获得新生。从世界文化史来看,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本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常常以虔敬的心态来缅怀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倍加珍惜。

正因为民族文化传统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必要的整理和改造,使之顺利完成创造性转化,以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教育能否通过促使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促进国家现代化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从民族文化传统的演进过程来看,教育能够完成这一使命。

民族文化传统的演进过程十分复杂,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无法厘清,但总体而言,它离不开创造(making)、发现(findiing)和传递(transfering)这四个基本环节。

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它包括具有起始意义的创造和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再创造。中国的先秦时期和欧洲的古希腊时期就是其各自文化的奠基时期,也即具有起始意义的创造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化都是在那个时候确定了各自的基本走向。对既往的文化进行加工、整理,以及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的工作,则属于再创造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各国使各自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所谓发现,是指挖掘和利用已经存在的但未曾受到注意的文化。发现可以分为两种。在时间意义上,发现是指对过去的文化进行发掘和利用。如我国汉代古文学派就是因为在孔子的故居的夹壁墙中发现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而兴起的,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发掘而阐扬了资产阶级思想。在空间意义上,发现是指对异质文化的学习,文化交流就是其主要表现。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发现都伴随着再创造的过程,因为发现旧有文化和异质文化本身,并不能使这些文化融合于现有文化之中,还需要创造性地把它们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如果说创造和发现都属于生产文化的环节,那么选择和传递就基本上属于保存文化的环节。选择,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对已有的文化产品进行淘汰或保留。如我国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选择运动,它使儒学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传递,就是将既有的文化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延伸,以期在不同的地域和久远的将来仍可保存,其中,时间上的纵向传递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最直接因素。

教育在人类社会初期主要发挥着传递文化的功能,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但随着人类文化产品的逐步丰富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壮大,教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它不仅担负着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在民族文化传统的选择、发现和创造等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递文化而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功能。丧失了这一功能,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文化无法通过自然遗传而得到继承,人类社会也无法通过个体的自然成长与个体的自然组合而存在和发展。只有借助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人类才能提高认识、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教育能够进行文化选择,则是人类文化总量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随着旧文化的积累和新文化的产生,文化的内容日趋丰富,从而导致在数量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产品原封不动地加以传递,同时在质量上很多文化产品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样,教育在发挥传递功能之前,就必须进行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确定和编排教育内容,直接对文化进行选择;第二,通过选择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来间接选择文化。

教育在文化发现和文化创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的获得起因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因为两者分离的直接结果是大部分脑力劳动者充任了学校的教师,使教育成了脑力劳动者从事文化的发现与创造的主要阵地。在现代社会,高等学校通过承担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留学体制和教育交流合作体制的建立,也为异质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吸收开阔了视野,从而使教育的文化发现与创造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四、教育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前文我们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改造与更新。由于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精神层面上,现代化过程就是人获得现代观念,使社会行为理性化的过程。英克尔斯和史密斯(Inkeles&Smith)曾设计了“现代性量表”,用于对现代性进行操作化度量。他们认为,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采纳了现代态度、价值和信仰,它才能成为现代的。他们所列出的具有现代观念的人的特征如下。

①乐于接受新事物。

②对社会变化具有思想准备。

③意识到态度和观点的多样性,同时持有自己的观点。

④能动地获取事实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和意见。

⑤在时间取向上,面向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⑥具有能够对自己周围环境施加影响的信念。

⑦无论对公共事业还是个人生活,均有一个长期计划的观念。

⑧对周围世界持信任态度,并相信他人及组织能履行其责任和义务。

⑨高度重视技术技能,并将其作为分配社会报酬的基础。

⑩高度重视正规教育,并具有获取高的教育和职业成就的抱负。

(11)尊重他人的个人尊严。

(12)理解生产和工业活动的规律和逻辑。[35]

英克尔斯和史密斯认为,除了上述特点外,“现代人”还具有另外两方面的特征,即普遍主义和乐观主义。普遍主义意味着社会的规则和规范适用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而不受年龄、性别和友谊限制;乐观主义则指的是对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持乐观态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