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 第三编(第2页)

第三编(第2页)

讲到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不能不讲农村教育的普及问题,因为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8%,而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67%,在最不发达国家占82%。因此,改善农村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课题。而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大力普及农村教育和扫除文盲,则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农村发展主要是指所有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和进展。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才能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许多报告都证明了教育的巨大收益。据《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这是指头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而后增加的学年收益衰减为每增加一年,GDP增加4%,或者说,其后三年的教育总共可使GDP提高12%。该报告还举例,在秘鲁,如果农民多受一年学校教育,就可以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提高45%。在泰国,受过四年学校教育的农民比受过一至三年教育的农民,更有可能采用新的化学制品投入物。[10]可见农村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无疑给普及教育计划以沉重的打击。尽管发展中国家政府为改善农村的条件做了许多努力,但是所有措施都被农村人口的增长吞噬。

农村普及教育中的女童教育问题尤为严重。据世界银行的调查,在那些性别间存在巨大鸿沟的国家,女孩入学率仅为男孩的34或更少。在亚洲,只有12的妇女识字,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则只有13的妇女识字。有些国家在1965年就几乎实现了男孩的小学教育普及,但女孩的入学率相去甚远。[11]在伊斯兰社会,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应该说近三十年来那里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如沙特阿拉伯,1960年女生只占初等教育全部入学人数的9%,占中等教育的1%,到1980年,小学女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9%,中学上升到38%;孟加拉国从1966年到1985年,小学中女生的比例从28%上升到42%,中学从8%上升到28%。但相对来讲,女孩的入学率仍然比男孩低得多。见表11-5。

表11-5第一级、第二级教育男女生注册人数(1980—1990年)

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入学率普遍低于男孩入学率。印度1982—1983年的教育统计表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女孩(6~11岁)入学率为54。9%,而当年全印度女童入学率为69。4%;孟加拉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入学率也很低。

已入学的女孩辍学现象也比男孩严重得多。印度政府1976年对13个州的抽样调查表明,有7个州的小学,1~5年级女孩退学人数占女孩在校生总数的39。9%,农村女孩辍学率高达65%,城镇为22。3%。巴基斯坦1983—1984年的调查表明该国信德农村地区女孩辍学率高达89。2%。[12]

妇女教育在农村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更懂得医疗保健与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可以降低婴幼儿的死亡率;而且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推广,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因此,大力加强女童教育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农村普及教育中有许多经验教训。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以后采用的差不多都是原来宗主国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虽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城市教育,但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这些学校学术性、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课程脱离农村的实际,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青少年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而且这种教育模式只能促使有才能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而于农村的发展毫无益处。

其次,大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学校校舍简陋,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课本和读物,特别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好的教师都愿意在城里教书,把去农村教书看成是对自己的惩罚,而农村里的教师也认为自己在受罚,得不到晋升、个人发展和进一步学习进修的机会,因而不安心在农村工作。(尽管有许多农村教师勤奋、努力,把一生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学校总体上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41%的小学校舍为茅屋、帐篷及类似的简陋建筑,而且36%的学校只有1名教师。[13]农村的少年儿童在学校里学不到最基本的知识和与他们的生活生产有关的技能,使他们失去上学的兴趣。农村学生厌学情绪比城市学生要高得多,因而辍学率很高。

再次,家长的偏见。家长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儿童在学校学习对生产没有什么帮助。农村孩子从小就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不小的作用。他们可以照料牲畜、拾柴火、挑水,女孩子可以照顾弟妹,让父母腾出手来干农活。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一种浪费,因此,等到孩子长到能够干点重活的时候,就让他们退学。特别是女孩子,更处于不利的地位。

最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不是把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上,而是放在中、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扩展上。虽然人所共知,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最低,但是政府的决策仍向高层次教育倾斜。在1960年至1980年的二十年中,每年中、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注册增长率大大地、持续地超过了初等教育的注册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势头才逐渐缓和下来。

根据三十多年来许多国家普及教育的经验,要普及农村教育,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初等教育开支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中分别为1。5%、2。4%和3。7%。要使初等教育真正普及,至2000年,用于初等教育的预算经费必须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增加50%,即每年增加近3%。反映在财政数字上,即每年增加50亿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大,只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两天的军费开支。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来讲,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需要改变政府的教育政策,把发展教育的重点从高等教育转到初等教育上来。

普及初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但也不是只有政府支出一个渠道,而是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国在普及义务教育中采取的征收教育附加费、开展“希望工程”的募捐助学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81—1991年全国集资708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和特殊环境开发多种经费来源,包括各级政府、非教育部门、社区和直接受益者。

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要注意努力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要建立一种监督和评估教育经费使用的制度,使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它的效用。

教育的投入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数量,而且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印度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小学的数学成绩同学校物质设施有关。研究选择五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从最落后的边远农村到最发达的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地区的学校都根据物质设施水平分为四类,结果,在有很好校舍的学校中,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比无校舍的学校学生高出18%。教育质量问题也是反映教育投入效益的重要指标,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第二,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的教育制度。普及教育不能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农村实施的教育不切合农村的实际,常常不受农村的欢迎。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似乎只有城市的一套教育模式才是正规的初等教育。而这种模式主要是为升学设计的,它远离农村孩子的生活,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重建农村学校,包括课程的设置、学期的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都要适合当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要编写适合农村生活和生产的教材,使内容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而且有助于他们发家致富。这里就遇到教育界津津乐道的一个“理论”问题,即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负担职业训练的任务;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不能过早地职业化。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特别是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更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不扎实,难以适应今后科技发展的变化。但是有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给农村孩子必要的生活和生产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也往往不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最后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也学不到。从三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普及农村教育的经验来看,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吸引农村孩子学习。同时,基础知识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生活和生产知识中大量的内容也是基础知识。传授与农村生活和生产相联系的知识并非就是职业训练。在已经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在普及初中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引进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初中教育毕业生能够适应农村的发展。

中国农村实行农科教统筹,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了外部条件,是值得推广的经验。所谓农科教统筹,就是把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推广和教育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依靠教育获得和推广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农村经济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农村推广“燎原计划”,即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智力、技术的相对优势,积极开展与当地建设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大批有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建设者;配合农业和科技等部门,开展以推广当地适用技术为主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农业发展。

要发展非正规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以正规小学教育为主,但在一些山区、牧区、林区,以及一些特别贫困的其他地区,要采取多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千方百计让农村孩子受到教育。

第三,建设一支相当数量的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普及教育的关键。农村经济落后,条件简陋,教师工资待遇极低,农村教师需要比城市教师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把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小学教师是世界上最可敬的人,社会各界要支持农村教师的工作;国家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给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要普遍地提高教师的待遇是困难的,因此,要设法让农村教师与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农村发展中去。整个农村发展了,教师的待遇才能改善。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如何把为农村服务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这种结合应以培养人才为主,不能把关系颠倒过来。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的问题是各国农村普及教育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第五节农村人口与扫盲

教育人口中有很大部分是成年文盲,而文盲人口又集中在农村,农村文盲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现在全世界有文盲9。6亿人。他们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有34分布在亚洲五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即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见表11-6)。

表11-6世界文盲的主要分布情况

续表

众多的文盲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扫除文盲历来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几乎历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都要讨论扫盲问题。198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目的在于促进2000年全球扫除文盲的理想的实现。同年秋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次会议为其制定了具体目标。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召开了地区或国际范围的多种会议,探讨各国扫除文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990年,各国开展了国际扫盲年活动,提高公众对扫除文盲的认识,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扫除文盲。应该说,战后50年扫盲的成绩是显著的。拿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来说,新中国成立前文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印度在1950年文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3。4%,而199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降低到25。88%,1995年下降到12。01%,印度1990年降低到51。8%。但是文盲的绝对数字并未下降,有的国家反而增加。例如,印度在独立初期有3亿人为文盲,到1990年文盲人数仍有2。8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70年全世界文盲总人数为5。69亿,但到1991年增长到9。6亿人。显然,扫除文盲的成绩被人口的增长淹没了。一方面在扫除文盲;另一方面新生儿迅速增加,初等教育的普及又跟不上,因此,老的文盲还没有完全扫除,新的文盲又产生了。1980—2000年15岁以上男女文盲的估计数见表11-7。

表11-71980—2000年15岁以上男女文盲的估计数

复盲率也很高,许多国家进行扫除文盲工作时很卖力气,但扫盲以后的工作跟不上,特别是缺乏农村读物,脱盲的群众无书可读,几年以后,认识的字遗忘了,重新又成了文盲。

各国在扫盲工作中有许多经验教训。20世纪6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一项世界扫盲实验计划(EWLP),目的是为以后的全面展开扫盲运动打下基础,但是这项计划并未真正实现。从197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发表的一份对世界扫盲实验计划的正式评估报告中,人们可以看出,世界扫盲实验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报告总结了教训。

教训之一是扫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估计。而且由于制订实验计划的是工业发达国家新一代的专家,他们对扫盲没有亲身体验,他们想的一套计划和措施远离这些文盲充塞国家的实际,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教训之二是扫盲的成功进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事实证明,计划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远非技巧所能解决。它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诸多方面。该评估报告总结道:“看来的确是这样,只有重视社会、文化与政治改革以及经济增长,扫盲计划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社会发展也才能完全促进扫盲。”[14]

教训之三是国际机构设计了一个扫盲模式,把它推销到各国,并派专家指导。但是这套模式并不切合各国的实际,而且国际专家与各国自己的工作人员产生众多矛盾,使扫盲工作复杂化。报告中说道:“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世界扫盲实验计划拖延了群众扫盲的进程。”这个批评是十分尖锐的。

教训之四是世界扫盲实验计划未能把学习文化与成人学习者用更直接、更现实的利益事物联系起来。扫盲的教学工作是由学校教师和志愿者完成的,他们缺乏有关职业领域的知识,没有能力将两种培训融为一体,使计划变成了传统的“纯粹扫盲”计划。只有在马里,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扫盲方法应用得比较成功。

孔布斯教授在论述世界扫盲计划时,又总结出了以下经验教训:其一,在选择扫盲训练的对象时,计划者应该优先考虑这样一种人:他们能使读写技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一旦学会阅读,就能立即不间断地接触有关实用的和有趣的读物(如地方报纸、杂志、关于农业和卫生基本知识的简报及娱乐性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读物,则应该把编制这些材料列入扫盲计划,保证脱盲者有读物可读。其二,扫盲教材应该适合成人的环境、兴趣、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可是现在大部分农村成人扫盲教材都是远在城市的专家编写的,他们并不懂得农村读者的兴趣和利益所在。其三,把成人扫盲作为一项孤立的任务,脱离了为满足学习者各自当前的兴趣而需要的学习,于是就有可能失败。[15]

从世界各国扫盲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还有几个战略性问题值得思考。

问题之一:人口增长与扫盲。

前面讲到三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在扫盲工作中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这些成绩都被人口增长淹没了,因此,要把扫盲与控制人口结合起来。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烈。据联合国人口学家估计,从1980年到2000年,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将从22。76亿增加到27。74亿,提高22%。其中,非洲将从3。49亿人增加到4。78亿人,南亚地区将从10。69亿人增加到13。87亿人。生活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农村的人过着最贫穷的生活,也是世界文盲最集中的地方。据有关专家推测,今后二十年全世界将增加1。5亿名文盲,其中,“1亿文盲将是印度人”[16]。因此,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之二:普及教育与扫盲。

扫盲计划的实施固然与人口增长有关,但是与普及教育尤为密切。世界文盲人数的增长与贫困国家普及教育水平过低有关,因此,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把普及教育和扫盲两项工作同时抓起来。中国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统筹起来,应该说是一个好的经验,但具体实施,各地不平衡,有些地区结合得比较好,有些地区仍是普及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张皮,没有联系在一起。

问题之三:扫盲教师的培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