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顾明远的书籍 >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02(第1页)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02(第1页)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1]02

所谓上下结合,就是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所辖大学的教授成立遴选委员会,其中应该以本校教授为主,学生、行政职员都能参与。与此同时,还需要负责制定选拔条件,协助教授们做好公选的调研和把关等,起到协助、监督的作用。

但是最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还是本校的教授,因此校长公选依靠的主体是教授,他们在遴选委员会中应该占较大的比例。

校长候选人的办学思想演讲过程应该是公开的,所有教授都可以来参加,还可以给遴选委员会提意见,不过投票权在遴选委员会。

遴选委员会负责筛选候选人、组织候选人做公开办学思想演讲以及最终投票等。当然,这个选拔的最终结果仍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来最终确定。

科学新闻:由此公选出来的校长最终应该对谁负责?

顾明远:应该对学校的教授负责,对学校负责,而不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做到这一点,才是高校自主权最真实的体现。

智慧学与人才的培养[25]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怎样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除提出临终疑问外,还提出了智慧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杰出人才必定是具有较高智慧的人。

什么叫智慧?《辞海》里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犹言才智,智谋。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对事物,当然也对人,能够认识本质、辨析是非曲直和变化、判断处理矛盾,等等;二是能发明创造,包括发现事物发展的新规律。

怎样培养智慧?这就和教育有关了。智慧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天才是有的,但天才也不是生下第一声的哭声就是创造,而是通过学习培养逐渐获得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使是天才,也不是学习几天就能有智慧的;而且也不是知识越多越有智慧。现在是信息社会,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只是书读得多,但不认真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

我们现在在培养人才方面有许多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因而过早地让他们识字、读书。现在大家重视早期教育是非常正确的,但对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进行,都不是很了解。早期教育对开发儿童的智力确实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让他们过早地识字、算数。智力的开发是多方面的,包括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非智力方面的能力,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培养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开朗阳光的性格等,要在活动中、游戏中自然地获得这些能力。过早地小学化,会压抑他们丰富的能力的发展。

天才是有的,但不是生出来就会知道他是天才,天才是在大众中冒出来的。90年以前鲁迅在北师大附中校友会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就说,要培养天才,首先要有泥土。大众就是泥土,有了大众的教育,才能发现天才。

第二个误区是知识学习得越多越好。前面已经讲过,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问和矛盾过程中产生智慧。任何一名科学家、政治家都不是读了书就成为科学家、政治家的,都是解决了科学上或社会发展中的某些课题时才能成为科学家、政治家的。当然学习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是产生智慧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是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毛主席说,经验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一种是直接经验,是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也有两种:一种是读书;一种是实践。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智慧。所以我说:“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第三个误区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有的儿童发育早,有的儿童发育晚。例如语言,一般儿童一岁多就能说话了,但有的儿童两岁还不太会说话,可是这不等于他永远不会说,可能长大以后很会表达。因此,做家长的不能互相攀比,要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怎样的学习才能增长智慧?我没有研究,主要听各位代表的意见和经验,因为你们是研究者、实践者。我只是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凭我的经验谈一点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讨论。

其一,从小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好奇心,这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从会说话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总想问为什么。特别到三四岁的时候,他就会问这问那。问太阳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会游,等等。随着知识的增长,问题会更多,老师就要积极引导。这种好奇心就是创造性的来源,就是智慧的发动机。要像保护火种一样,不能让它熄灭。

其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或者叫作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两种:一种叫外部动机;一种叫内部动机。各种外部的压力和奖励都能产生外部动机,但这种动机是不能持久的,压力取消了,或者压力往往会产生反压力,学习的动力就会消失;奖励得到了,或者因为得不到奖励,动力也会消失。内部动机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出自内心的需要,才是长久的。当然有时外部动机也能转化为内部动机,如学生本来不爱写作文,但偶然一次作文受到老师的好评和鼓励,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喜欢起作文来了。因此,兴趣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他就不可能去学习和钻研它;如果他对它发生了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探究它。

那么,兴趣从何而来?一是来自儿童的天性,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二是来自活动。在儿童的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求答案。所以老师要组织学生活动,来激活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没有活动,思维激活不起来,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往往与我们教育不得法有关,同时,师生关系如果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要把学习的主体搞清楚。学习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是学生学习又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在教学中是不是主体?有些教师就犹豫起来。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讲解教材,于是就把学生应有的地位忘记了。就像唱戏的,如果不管听众听不听,自顾自唱戏,陶醉于自己的艺术,这叫孤芳自赏,不能叫演出。演出是要让听众欣赏的。演戏的主角是演员,但整个演出的主体是听众。教师和演员不同,演员可以孤芳自赏,一个人在家里自唱自乐,却不会有哪一个教师在家里自教自乐的,他总是和学生在一起。教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正确地学习。

其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一篇报告,名字叫《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提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①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②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③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④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这些思维才能增长智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学习的知识就不能理解透彻,就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和国外教学的差距,就在于我们不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要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千千万,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问题在于运用得法。好的方法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紧张的脑力活动。学习的时候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会引起紧张的活动。神经细胞要对新的信息加以识别,引起联想,从旧的贮存着的信息中迅速地检索,看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并加以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把新的信息与旧的有关信息相联系,思索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思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少疑问。因此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学问学问,就是学习一定要问,问了才能有学问。我曾经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谓启发式教学,不能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更重要的是去启发学生思考,而后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我们往往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这只是死知识,不是活知识。活的知识应该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怎样流过来的,还将流到哪里去。也就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一方面要靠知识的积累,同时要靠对原有知识的质疑,指出它的不足和谬误,科学才能向前发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就要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就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满讲满灌,在课下又布置了许多作业,学生哪还有时间去思考?所以要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广泛学习其他知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打开了,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增长智慧。

其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思想品德高尚,性格开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执着,就能产生智慧。一个心胸狭窄、自我封闭,或者见异思迁、缺乏毅力的人,很难成为大智大勇的人。所以我常常说,兴趣加勤奋是成功之母。综观历史上杰出的人才,没有一个不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兴趣和爱好、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他出生在一个药剂师的家庭,从小帮助父亲配制各种药品。他喜欢制作炸药,一次把炸药带到学校里做实验给同学看,结果爆炸了,于是他被学校开除。但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化学家。父亲介绍他到朋友家当学徒,人家提供给他一个阁楼做实验,但有一次他把人家的房顶炸掉了,只好回家。后来他考入大学,精心研究化学。他15岁时,就通过实验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物质——雷酸。他研究有机化学,并用相当多的时间研究农业化学,成为“有机化学之父”“农业化学之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从1960年开始研究光纤。当时许多人讥讽他,但他不为所动,终于成功研究出光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见兴趣、理想加上勤奋努力,不怕困难和挫折,一定能成功。

大众智慧与教育[26]

关于智慧学我没有什么研究。但“智慧”二字是大家都知道的,如何增长智慧,恐怕就是智慧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智慧学如何建立,它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但开启智慧,确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所以目前把智慧学的研究定位在开启大众智慧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明智的。

有几个概念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样才可以有对话的基础。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无法进行讨论,无法达成共识。

什么叫智慧?《辞海》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辞海》对智力的解释是:指人认识、理解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新华字典》(第11版)对智慧的解释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事物的能力。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