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读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有感 > 四月读书随记随想(第2页)

四月读书随记随想(第2页)

比如,你有没有试着去读一读数学家是怎么理解数学的?你了解数学史吗?你欣赏到了数学的大美吗?

比如,你有没有试着去读一读最新的文本解读理论?你了解最新的哲学动向吗?课本里那些经典著作的原作你都读过吗?你知道除了参考书之外,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些课文的吗?

比如,你知道今天主要的发达国家,他们都在教什么,他们怎么教、怎么评价学生的吗?

四十岁以后,教师要对自己的精神气质负责。

这种精神气质里,一部分是学养,一部分是批判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没有学养,自然不会有批判精神。但光有学养,没有批判精神,教师仍不能自由行走。

记住,永远是教师一个人在面对学生。在教学的现场,永远是你一个人在作“向左走,向右走”的决定。所以,你必须学会批判,才能真正地不断改进教学;你只有学会批判,才能在改革的潮流中拥有鉴别力;你只有学会批判,才能播下批判的种子,你的课堂才可能生长出有个性和创见的学生。

“只有第一才是最好。”“只能如此,其他办法都不行。”这种线性思维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变得脆弱而狭隘。教育,理应给人带来希望,而不是让人的道路越走越窄。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考试成绩。

教学是什么?

它的全部内涵就在你的精神气质里。

小牛漫记:

·读罢汗颜,有振聋发聩之感。作者文中提到的现在教师的问题,静心思考,其实都是真实存在但教师往往以各种理由回避且不愿承认的事实。

·应教育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本,要带着质疑精神去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寻找结果的过程。

·教师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是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不要用一种既定的、想当然的,甚至是“唯我”“唯一”的结果式思维方式来禁锢学生。

·林肯说,四十以后,人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此“长相”即本文所说的“精神气质”。无论对教师还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以上,均来自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学修养”,来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独到的解读,对学生精准的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把握”。

《在教室里栽下一棵苹果树》成尚荣、窦桂梅

原文摘记:

我一直看重一个好的心态。人在智商方面当然会有些区别,后天的教育甚至会继续扩大这个区别。但是真正到关键时刻,决定胜负的往往是心态。

为什么要“栽种”一棵假的苹果树?校长说,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苹果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一定还会有第四只、第五只……但是,它们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吗?它们掌握在中国的学生手里吗?我们只不过想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氛围,时时刻刻提醒教师,也提醒学生,我们向往,憧憬第四只苹果。虽说它是假的,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教师的心中,它,却是真的,是有生命的,它会向我们发出特有的召唤……

我常有一种意象,那就是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应当长起一棵树,它是虚拟的,是想象中的,是长在每一个人心里的。说不一定哪一天,成熟的苹果掉下来,砸醒了哪个学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有没有这棵树大不相同。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接受学习十分重要、坚持改革要回归时,常常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发现学习走过头了。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判断,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自主学习,我们实现了?合作学习,我们达成了?探究学习,我们提升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现学习还只是刚刚抬起了脚,准备跨出去,有的还准备再跨一步的时候,却说,跨得太快了、太大了,应该收回来,应该止步。这一论调当然是不值得一驳的。

苹果树上的苹果有个特殊的名字: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闪耀着精神、思想的金光。

种植苹果树的意义显而易见——它宣扬了一种发现精神,一种呵护精神,一种任何时候坚持、奉献和科学探索的品格。

而那苹果树,当然不仅仅是苹果树,都长出了自己的年轮意味。

看来无论是否真实去种,关键是你能否让种下的这棵苹果树:永远引导学生对周遭世界思考,感受,发现;启发教师去呵护学生的发现与好奇……

乔布斯说过很多鼓励人们创新的话,其中一句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感兴趣的事,没有**就没有创新。没有**,就不能指望有突破性的创意;要换个角度想问题,同时将想法变成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要改变头脑,换个思考方式,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创新。

在清华附小,我们将那看不见的苹果树的意向符号化——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为儿童的全面成长竭尽全力提供各种可能性。课堂学习从质疑开始,困惑起步,不是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实际吃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是你给我一个思想,我给你一个思想,我们共同分享思想的效果……

小牛漫记:

1。在中国,做很多事情都是一阵风!很多改革也只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待到评估验收时,我们忙着补材料!

2。中国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家长出门前:“上学要听老师话!”教师评价:“这个学生优秀,非常守纪律,从不让老师操心!”社会:“宁要守纪的庸才,不要叛逆的怪才!”

《儿童应按“儿童的方式”生活》来自网络

原文摘记:

现在的孩子缺少一样东西:快乐!

忽略对孩子行为习惯、自立能力的培养,忽略孩子对玩耍的需求,只注重灌输文化知识的风气,在幼儿园里愈演愈烈。

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蚕食了。

玩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如果我们以学习重要为由,压抑他们玩的天性,剥夺他们玩的权利,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这不但是一个孩子的悲剧,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的,要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1。放手让孩子尽情玩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