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对话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 关于对话的各种阐释(第1页)

第一 关于对话的各种阐释(第1页)

第一节关于“对话”的各种阐释

“对话”一词相当于英语的dialogue或dialog。关于对话的定义或解释,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解释,为了确定本书中对话的含义,首先来对有关“对话”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进行一个梳理。

一、“对话”的日常意义(词典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中文和英文词典中关于对话的解释。我国最具有权威性的汉语词典《辞海》至2009年第六版一直没有“对话”这一词条。《辞海》中用于解释词义的例句大都来自中国古典诗文,可见“辞海”所列的词条基本上是自古而来的汉语古有词汇。“对话”一词出现于明清以后,但含义与现代的“对话”的含义相差甚远。

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也有“对话”词条。与《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的是,例句多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汉语作品,显示了“对话”一词在汉语中的原意:①核对说过的话。《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你须预备些话儿打发他……”②相互间的交谈。冰心的《山中杂记》三:“琴声仍旧不断,歌声愈高,别人的对话却不相闻。”③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谈话。瞿秋白《论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关于对话,并不说明‘某之道’,‘某之大怒道……’,句法是倒装的,章法是零乱的。”④指对立或无联系的国家、集团等之间所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也指政府机构负责人士等与群众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的谈话。⑤答话。《西游记》第五二回:“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宝杖,不对话着头便打。”

在比较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四版)中,可以找到“对话”的解释:①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喜剧里的人物之间的)。例:精彩的对话,对话要符合人物的性格;②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例:两国开始就边界问题进行对话,领导和群众经常对话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

黄河清编著《近现代词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的解释更简单: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

《辞海》中用于解释词义的例句大都来自于中国古典诗文,可见《辞海》所列的词条基本上是自古传下来的汉语固有词汇。《辞海》里没有“对话”这个词,说明它非汉语固有词汇。根据各种词典中的解释和例句,“对话”一词出现于明清以后,但早期的含义不同于今日“对话”的含义。具有现代含义的“对话”显然是从西方翻译而来的现代汉语词汇。

在英文词典中,《大英百科全书》属于最具权威性的词典之一,其2012年网络版(Eannie)内的《韦伯词典》对dialogue(dialog)的词源和含义做了如下解释:从词源看,该词来自古法语的dialogue,拉丁语的dialogus,希腊语的dialogos。作为名词,其含义为:①文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间的交流、谈话(g)。②a: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谈话(versation),也可以指人和事物间的交流(例如人和电脑之间);b:不同观点或思想的交流(exge);c:不同政党(或者党派)代表间的讨论(dis),这种讨论是由某种冲突或斗争引起的,目的在于做出最后的决定。③文学或戏剧写作中的会话要素(versatio)。④在音乐作曲中,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乐章的连接。

在比较常用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第一版)中,Dialogue的意思是:①(a)writteioninabookorplay(小说或戏剧中的)对白:ashuebetweehegrave-digger。哈姆雷特和掘坟者之间一段简短的对白。He’sndialogue。他不长于写对白。②(an)exgeofideasandopiweentwroups,etc,whosepositionareopposed(尤指两个对立国家、组织等的)对话、交换意见:Atlasttherebe(a)reasonabledialoguebetweenovers我们两国政府终于能进行理智的对话。这一解释与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根据各种中、英文辞典关于“对话”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对话(dialoguedialog)一词在现代社会,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属于交谈、交流、讨论、协商或磋商等之类的活动。英语中与versatioalk、dis接近。所以,在论及对话时,必然会涉及交谈、讨论等类型的活动,有时也会将它们混用。

第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要素——对白。英语教学中所说的“对话”也是“对白”的意思。

第三,持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冲突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讨论,目的是消除冲突或达到互相理解。因此,对话的起因与冲突、差异、分歧、问题有关,同时又包含了互相理解、消除冲突、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这一点看,对话就不是一般的交谈、交流、讨论、协商了,它有时被赋予了政治上或文化上的意味。

本论文所要阐述的对话主要与第三种含义有关。

此外,在古汉语中,对话一词有“核对说过的话”和“答话”的含义,前一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而“答话”之意仍保留在现代含义之中。同西方的dialogue相比,古汉语的“对话”没有上述第三种含义,而现代汉语中“对话”之含义更多的是从西方引进的。

词典的解释一般只限于一个词的表层意义的解释,是对人们长期使用该词的主要含义的归纳。它并不揭示对话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结构、要素、条件以及意义,尤其是教育学上的意义,也未清晰地区分对话与交谈、交流、讨论、协商等的关系(异同)。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生活世界中,对话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对话会产生什么结果,对话有哪些类型,怎样进行对话才能达到理解并解决冲突,等等。

二、关于对话的各种理论阐释

关于对话研究成果覆盖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广泛领域,其研究文献在国际上已难计其数。本文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选择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对话学说做一梳理和评说。

1。让意义自然流动、汇集与分享的对话论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戴维·伯姆(D。Bohm)的对话理论。伯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从独特的专业背景出发,出于对技术社会中人类沟通问题的忧虑,研究并实践对话,其对话理论在近二三十年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推崇。伯姆首先从词源上对“对话”的原初意义进行了追溯。他指出,“对话”(dialogue)一词来自希腊语的“dialogos”,“logos”有“语词”或“语词的含义”,“dia”的意思是指“通过”或“经由”(through)。这就是说,对话可以在两个人或一些人中间发生,甚至也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样来理解对话的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意义的溪流在我们之中,通过我们和在我们之间流动。”[1]通过对话,人们共享意义,意义的分享就像水泥一样起到把社会黏结在一起的作用。

伯姆区分了dialogue(对话)与dis(讨论、辩论)的区别,甚至把dis视作与对话相对立的词,认为它的真正含义是打破、分裂。人们通过讨论、辩论,把种种与己不同的观点各个击破,它不能使讨论者超越自己已有的观点,质疑和反省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维假定。伯姆指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assumption)和观念(opinion),“当这些意识深处的思维假定受到挑战时,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保护和捍卫它们,而且极易情绪冲动。”[2]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对思维的全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改变人类在集体中的思维进程和方式。通过这种探索,对我们所固有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进行严格的质疑,破除潜隐于我们思维假定背后的种种束缚。同时让人们通过集体的途径,来探索如何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与空间。

伯姆在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的具体方法,包括每次对话的参与人数,对话的组织方式等。其中,“搁置己见”是这些方法的核心,即对话者要将个人的主观观念也就是思维假定搁置起来,对其进行审视;同时倾听其他每一个人的想法,并同样把它们搁置起来进行省察和明辨,从而弄清所有这些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样,即使自己并不完全同意他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在集体中共享各种观念的意义,同时超越所有观念,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和创造。此外,对话中不能回避观点的冲突,而是要将每个人所觉得的“绝对必要性”都摆出来,让它们发生互相冲突。如果人们坚持在对话中直面它们,那么到了某个阶段,大家就会发现所有人都在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绝对必要的,然后就会产生质疑:“它是不是真的绝对必要?”

在伯姆看来,对话之所以能产生理解,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对话所创造的意义是在对话者之间不停地流淌,得以共享,由此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相互理解的意义。由对话是意义的自然流动这一特性来看,“对话”是没有目的性的,“对话”的过程也不需要领袖,甚至事先可以没有确定的议题。“对话能够引领我们超越单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对话的范畴。它甚至能够重新改变个体,乃至改变人与宇宙的关系。由此形成的这样一种精神能量被称作‘共有共享’(union)。”这种精神能量使你参与和分享整体,并融入整体之中。而这个整体不单单指你参与的对话的那个群体,而是指“普天之下、万事万物”。[3]

2。实现视域融合的对话论

人与人怎样才能达到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频繁地产生各种误解?解释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产生理解”的学问。传统的解释学以二元论为前提,把话语或行为看作是内在心理活动以物质的形式表现于外部的东西。为此,要达到对言语和行为的正确理解,就必须接近说者和行为者,了解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20世纪以后,许多研究者力图将解释进一步科学化,试图创造能发现“真实”的“方法”。例如,赫希(E。D。Hirsch)提出通过“假设-验证”的过程,来解读文本的意义。即对文本中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做出各种假设,然后通过比较、验证这些假设。如果一种假设比其他假设能够从文本中的字里行间获取更多信息,能够从中找到更多相关联的要素时,这个假设就是最好的假设。[4]

但是,文本的真实意义真的能够根据方法获得正确解释吗?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Hans-Geadamer)对传统解释学提出了质疑。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指出,任何一种解释中都预先存在着“关于真实的概念”。正是有了这种概念作为前提,我们才有了解释的可能。也就是说,是预先存在的关于真实的概念产生了解释的方法,而不是方法产生了真实。他提出了“理解的视域”这个概念,也就是指人们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先见(也有人译为“偏见”)。人们从各自的“理解的视域”出发解释文本。正是这种“理解的视域”帮我们阐明了我们对文本提出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根据这种理解的视域做出决定的话,我们就会陷入唯我论的世界中,进一步强化原有的偏见。于是,加达默尔提出避免跌入“理解的视域”(偏见)中的方法,那就是与文本建立对话关系,由此实现“视域的融合”,使原来的视域得到改变或扩展。

所谓对话关系,就是指让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理解展开对话。他提出,为展开这种对话,必须对自己的理解结构提出质疑,要让自己的理解结构暂时悬置起来,让文本自己提问。这一点类似于伯姆所说的“搁置己见”。当“我”把文本当作“你”来进行交谈时,文本就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我”面前,“我”就可以将文本的意义与“自己所理解的意义”(理解的结构)建立起联系。如果这种对话能顺利进行的话,两者就会亲密地结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加达默尔认为,意义不在于文本之内,而是存在于对话和问答之中。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