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 第四 情境体验策略(第2页)

第四 情境体验策略(第2页)

骆宾王的《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首诗用简洁活泼的文字,描述了一幅鲜活的画面,意境极为优美。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却常常面临学生无法想象和体验的困惑。曾经有一位来自南方农村的教师说:“教学生‘鹅’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让他们想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的样子。可是学生都想不出来,因为他们没见过这种情境,他们看到的鹅都是当地饲养的,一群一群,脏乎乎的,没有一点美感。如果能有一段公园里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录像就好了,给他们一看他们就能明白了。”

《大海睡了》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书中的一首诗歌。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很多教师在教这一课的时候,都只是使用教材上的插图作为引入,然后带领学生学习文本。有一位细心的教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没见过海,只知道大海很大,全是水。你让他理解大海‘睡’了,他会想大海怎么会睡啊?大海会醒吗?大海醒了什么样?很多学生实际上是很不理解的,不明白为什么要说大海睡了。我去网上找了一些大海的视频和照片,有白天的,有夜晚的;有风平浪静的,也有波涛汹涌的。上课的时候,朗读完课文后,我首先向学生布置课题‘大海会睡觉吗?为什么课文要说大海睡了?’学生果然说不出来。但是,他们的好奇心起来了,这时我在再引导学生‘你们想一想,你们醒的时候什么样?睡着了又是什么样?’学生纷纷开始发言。然后,我打开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海醒的时候什么样子。’学生们看着视频和照片,会说出波涛汹涌是大海生气了,鸟飞鱼跃是大海在和动物朋友做游戏。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你们白天学习和活动累了,晚上是不是需要休息?大海和你们一样,她也需要休息啊!让我们一起看看大海睡了的样子。’这时呈现傍晚和夜晚风平浪静的大海照片。学生借助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就能够更好地体验大海睡了的含义。”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真实性情境对儿童的思维和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像“大海睡了”这节课例,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因经验不足,脑子中没有准确的情境而造成的想象、体验不深入的问题,利用丰富的视觉材料,来对比呈现醒着的大海和睡着的大海,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以此来推动儿童体验由浅入深。

(2)艺术性

学生的体验活动是伴随着情感变化产生和开展的。深刻的体验,常常需要充沛的情感作为辅助。例如,前面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例,教师利用生动的画面,跌宕起伏的音乐来调动学生情感,加强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体会。对于这一类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具有艺术性的情境来突出教学内容的情感特点,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引发深刻的体验。

《游子吟》是孟郊在离开母亲时,看到母亲为自己一针一线缝制衣服,感动之下为母亲所做。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诗中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无私的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衣服大多数都是从商场里直接买回来的,很少有人能够穿上父母亲手缝制的衣服、亲手做的鞋子。那么,对于这首诗里面所描述的情境,学生是无从想象、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或组图的方式再现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伴着伤感的音乐,透过一层薄薄的纸窗户,一位梳着发髻的年迈的母亲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地缝制着衣裳。灯火照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照着她一丝银发。这段视频借助艺术性手法,突出了昏暗的环境特点、老迈的慈母形象,让学生感受慈母的辛劳与牵挂,进而形成对母爱的深刻体验。

《忆江南》一课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诗人为什么“能不忆江南”的心境。而学生要理解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眷恋,首先就要体验到诗人眼中的江南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是尽管很多学生头脑中有江南美景的印象,但是这些印象是杂乱的、写实的,不能与这两句描述的美景相对应。要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江南景的美丽,就需要运用艺术性情境,像一位教师就利用一组江南风光的水墨图,伴随优美的古筝曲来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轻柔的音乐,一幅幅青石古道、小桥流水、波光船影、烟雨长廊的江南美景尽收眼底,学生仿佛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仿佛已经触摸到那江南细细的雨,看到波光闪闪的湖面。在这里,艺术性作品的情感渲染力要明显优于写实的照片。

从上面两节课例可以看出,艺术性情境对于促进学生“因景生情,以情化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是使用准确性高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还是使用艺术性高的情境帮助学生展开联想。

2。教学活动的开展

虽然多媒体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体验不是静止的、原发的。多媒体呈现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体验的发生,却不能引导学生的体验由泛化到具体、由肤浅到深刻。在教学中,学生体验虽然通常由多媒体引发,但是真正准确、深刻的体验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开展和完成。所以,教师在应用情感体验策略时,不能把注意仅仅集中在媒体材料的选择和制作上,还应该充分关注引导学生体验的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利用情境体验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分为教师语言导入、多媒体情境呈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情感表达、教师概括升华六个环节,如图3-4所示。

其中语言导入、情境呈现、引导观察、情感表达四个环节与前两种策略中相应环节的活动开展类似,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阐述一下展开想象和概括升华两个环节。

(1)展开想象

教学情境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一个依托,但是要想真正地体会情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含义,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唤醒相关的生活经验,形成准确的想象对象,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入情入景。例如,《大海睡了》这节课例中,教师首先唤醒学生关于醒和睡的生活经验,再借助多媒体对大海进行拟人化的想象。《游子吟》这节课例中,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慈母”的心情、想象“游子”的感受。

(2)概括升华

概括升华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情境的展现,是为了在引起学生共鸣的基础之上,深刻体验情境中所蕴藏的道理。而学生的体验,主要是一种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体验的结果进行梳理和概括,形成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具体阐述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图3-4情境体验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小学语文《二泉映月》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体会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学生(齐答):“喜欢!”

教师:“那咱们来一起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吧。”

(教师播放《二泉映月》,此时,教师不作任何引导。播完后,)

教师:“大家知道这首音乐的名字吗?”

学生:“《二泉映月》。”

教师:“你们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很好听。”“有些悲伤。”……

教师:“你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吗?”

学生:“阿炳。”

教师:“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

(教师播放课件,呈现阿炳的生平介绍文字和三幅阿炳的照片。)

教师:“你们看出阿炳和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学生:“他是位盲人。”

教师:“对啊,《二泉映月》是在阿炳失明之后创作的。现在,大家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学生打开较教材阅读课文,阅读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分段读,并掌握重点词句。)

(在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开展二次体验。)

教师:“谁知道阿炳为什么第一次去二泉什么也没听到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