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多媒体教室教学策略 > 第一 学生表象的心理特点(第2页)

第一 学生表象的心理特点(第2页)

2。唤起记忆表象:想象不是凭空产生,想象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天生的盲人绝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天生的聋子绝不能想象出优美的音乐。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记忆中已有的表象。例如,未见过黄河的人,当他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时,会用见过的众多河流的一般特征来想象黄河。因为已有的表象与将要学习的事物有共性。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尤其对于再造想象而言,其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和言语思维的组织作用。如果缺乏有关表象去填充给出的语言描述,那么头脑中没有可用的表象去“理解”语言指导,想象就不可能出现。因此,表象储备得越多,想象的内容就越容易。

3。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是想象最重要的环节。想象的进程以大量的联想为前提,通过黏合、典型化、夸张、拟人化等加工改造原有表象的方式,使得联想脱离了一般的进程。

(1)黏合:这是形成新形象的一种较为简便但有效的形式,它把日常生活中从未结合过的客体的各种有关品质、属性、部分“黏”在一起,组成新形象,如孙悟空、美人鱼等的形象,就是通过黏合形成的。

(2)典型化:这是形成新形象较复杂的途径,其特点是区分出同类事物中反复出现的本质特征,并使他们在具体形象中得到体现。例如,作家塑造人物的形象,就是通过对保持在作家头脑中的这一类人物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找出他们的典型性,再综合到一个人身上而成的。像阿Q是旧社会落后农民的典型化形象,江姐是革命烈士的典型化形象。

(3)夸张:这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把客观事物的某些品质、属性或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加以夸大,从而形成特殊形象。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千手观音、九头鸟等形式,都是运用夸张方式而形成的想象。

(4)拟人化: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如“雷公”“电母”“风婆”“龙王”等许多形象都是运用拟人化的形式创造出来的。

4。产生新形象:产生的新形象是想象所形成的表象,它虽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在想象过程中,记忆表象得到了再加工、再组合,加入新的联系,构成新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不同于被认知时的情形,甚至被改变得面目皆非。

想象和联想促进旧表象的调整和新表象的形成,是加强表象操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语言

这里的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表象可以由第一信号即现实直接刺激物引起,也可以由第二信号即语言和符号刺激物引起。语言可以制约和改造表象,对表象起着理解、监督、说明的作用。借助语言可以进行表象的交流。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人首先是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声、光、电、味来感知现实,然后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词、言语、科学思维)而成为现实的主人。”

大脑皮层机能分区论者认为:大脑皮层左半球主管着人的语言、抽象思维,右半球则主管着人的形象思维。因此,语言可以激活大脑皮层左半球的活动,而表象能激活大脑皮层右半球的活动。如果左右两个半球共同参与同一内容,可以增强活动的强度。也就是说,表象和语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语言对表象的作用

语词的指导对表象的形成有解释说明、控制发展、改造原型的作用。曾有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2]老师让小学生感知“带柄的六边形”时,对一班学生说,这是墨水瓶图形,而对二班学生说:这是乒乓球拍图形。之后要求学生重现并画出各自感知过的图形。结果一班学生画出的图形更像墨水瓶;二班学生画出的图形更像乒乓球拍。如图4-1所示:

图4-1语词指导对表象形成的影响示例

可见语词对表象的形成和加工影响是很大的。语词对表象还有唤起作用。例如,当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脑中会自然地出现一幅苍茫萧瑟的秋郊夕照图:那枝丫纵横的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深秋时节的飒飒寒风,旅途劳顿的瘦骨老马,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的形象:“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已变成“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读到这几句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也会不禁出现一个具体的中年妇女的形象。

2。表象对语言的作用

通过表象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语言更富于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话不理解,教师出示了一张荷塘的图片,这样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一下子就鲜明生动起来了。而且,由表象和语词共同表征的内容,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其正确表象的形成和加工操作需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引导。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引导,促进学生的表象的形成和操作加工。而学生自己,则伴随着一定的内部言语和口头语言的参与。默默思考操作任务时,学生的内部言语参与活动,这时,言语器官虽然不发出可以听到的声音,但它的肌肉组织仍在活动并向大脑皮层发送动觉刺激。有时,当表象操作任务难度较大,或者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学生往往有出声的言语表露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之中,而且出声言语的内容、思想、思考任务的内容和书写下来的内容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表象操作的过程中,内部言语或者出声的语言往往能够促进表象的形成和加工改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生成、储存,还可以进行加工、改造。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视觉情境、生活经验、想象和联想以及语言在他们的表象形成和操作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视觉情境为学生的表象生成提供源泉;生活经验为学生的表象匹配和调整提供参照;想象和联想则为表象的加工和创造给出了途径;语词在说明表象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表象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1]宋丽波。表象的心理学研究与想象力训练。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7~28

[2]魏丽茹。简论表象和语词。廊坊师专学报,1996(1)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