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德育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 第二 班级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第1页)

第二 班级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第1页)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一、班级管理的任务

班级管理是以国家的教育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管理与规范,促进学生的发展,达成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基本行为规范、明确自身角色、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基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可见,班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通过班级管理,促使青少年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将社会系统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传输给班级成员,使他们顺利转化为“社会人”。

(二)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教师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从班级实际出发,落实学校的管理目标,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商议,形成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制订适合班级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与学生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秩序、环境和班风,从而确保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组织协**师集体与家长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班集体通过学生与每个学生的家庭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与家长集体建立持续沟通、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班级计划的贯彻落实。同时,班级又是学校的教育单位,必然与各位教师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主任应该团结、依靠所有教师集体的力量,促使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班级常规管理是保证班级健康发展与达成班级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班级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对班级管理内容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班级目标设计

为了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组织目标,需要对班级目标进行周密、详尽的设计。

设计班级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对青少年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时代发展要求,又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与班集体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现有水平。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设计班级发展的近景目标、中景目标与远景目标,更要注意发展目标之间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到集体目标的获得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注意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在设计目标中,目标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以便每个学生对每个层次目标达成的发展路线和努力方向了如指掌。

2。指导班级建设

指导班级建设是为了促使班集体尽快形成并良好发展。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两大主体的重要作用,既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与高度的责任感,要求班主任为班级建设亲力亲为、精心策划;同时,班集体中的全体学生的建设热情与积极参与更是班级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班集体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与班主任及班级学生紧密相连。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1]: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亲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程度。也就是说,社会的要求被班级的成员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抱负水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一个团结的、对原则问题有一致认识和高度情绪认同的组织,必然有统一的对成员起参照作用的舆论。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班级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心理相容,每个学生在组织中都有归属感、满意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以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共同互动为中介,班级成员才能形成各种特殊关系。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性、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建设好班级的意义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班级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从社会方面上,良好的班级可以很好地传递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以便形成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方式。同时,良好的班级为高质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更好地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形成社会角色认知。从个人方面上,通过班级集体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个体自觉按照集体的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获得个体发展。同时,在集体成长中,尽可能满足个体成长的各种需求及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还可以在集体成长与发展中,诊断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析与反思,调整个体发展方向,更好地调和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的制定是班级管理能否实现实效与高效的重要前提。了解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与程序,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是班级制度制定的参与者,也是班级制度的践行者,还是班级制度的监督者。只有学生在班级制度管理中充分发挥三大角色的重要作用,才能达成班级管理目标。

1。班级制度制定的依据

现阶段,制定班级制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二是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

《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它们是教育部于2004年3月修订的,并于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礼貌、纪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生行为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学校有关规定也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制定班级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班级制度是学校有关规定的具体化。

此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依据。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具体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为班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2。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

班级制度制定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制定一套符合班级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班级制度,需要使班级制度制定过程成为学生统一认识和认同班级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发展学生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践行、监督班级制度的过程。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班级民主,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修改确定—逐步完善”的模式制定班级制度,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班级制度的重要规范与约束作用。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既要充分考虑班级制度制定的必要性与切实性,又要考虑班级制度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讲究艺术。按照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开展班级制度制定,同时也要善于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将班级的发展与自己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班级发展,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3。班级制度的实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