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德育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 第四 学校德育环境管理(第1页)

第四 学校德育环境管理(第1页)

第四节学校德育环境管理

一、学校德育环境及其特点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为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有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

德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德育环境具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和激励效应;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审美教育效应;最后,学校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约束、强化、导向作用。学校德育环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潜在地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在其中的学校组织成员知道应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第二,非强制性。德育环境不是通过强制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第三,作用的后显性、持久性。精神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功效并不是立即发挥作用,而是存在一个明显的时间差,具有后显的特点,但是这种影响又是长远持续的,有的甚至产生增值效应。

二、学校德育环境构成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校、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从学校的环境、校园生活、组织制度、校内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获得价值与规范。这些潜在的课程,渗透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

学校德育环境包括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一)学校硬环境

学校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有形的校园建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园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文化传播工具等学校物质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创设一个有序、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如此不仅有利于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获得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里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任何东西都不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一幅画,读到的每一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我们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二)学校软环境

学校软环境是指无形的,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品德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精神存在。它包括集体生活气氛、教师授课方式、校风班风、社会信息等方面,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相互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养成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对学生的态度和作风,对学生最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远胜于相关道德知识讲授。新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明确指出各门学科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承担着学生道德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道德精神风貌,决定着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质量。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设计师,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德育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等。班级德育目标设计的高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精神追求和班级德育工作质量。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落实者,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学生品德效仿的榜样,是沟通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桥梁。班主任在德育环境中,特别是在班级德育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影响者。

校园文化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是学校教学、行政、生活、精神的系统整体,它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学校的本质特征。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管理哲学、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及学校的教学文化、科学文化、审美文化、体育文化、环境文化及人际关系等。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态度和习俗的表现,它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的综合反映。它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感染力、动力和约束力,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既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加强学校德育环境管理

(一)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建设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在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时,要体现科学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体现教育性,要在物质环境的建设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成分,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一定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体现学校的治校思想;要体现艺术性,精心设计与建设的物质环境,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校的物质环境不断体现出育人功能。

当然,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要考虑经济实用,避免盲目浪费。

(二)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制度环境建设

为使学校德育活动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就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以便从约束和调整学生的行为着手达到优化德育环境的目的。因此,要重视校规校纪建设,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井然有序的管理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氛围并自觉按照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设计的管理举措,是为了达到下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讨论,最后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奖罚分明,要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校园文化由众多的集体活动组成,用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设校园文化活动时,一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既要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还可以设置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也就是说,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兴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规范校园舆论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优良校风班风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