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电子版 > 第二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1页)

第二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1页)

第二节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目标是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回答的是德育为了什么的问题。德育目标集中反映和表现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和方向,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及其进程。一个自觉清醒的教育者必然十分明确,通过德育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就是明确德育目标问题。德育目标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定义及特征

1。德育目标的定义

在我国,德育目标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使用的。一般来说,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简言之,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它是人们对德育活动预期实现结果的设定,回答的是德育培养具有什么道德品质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在教育目的的最高层次。

2。德育目标的特征

(1)德育目标具有实践性

德育目标是预想的德育活动的结果及其标准,它是指向未来的超前性、可能性的东西,而不是现实性的东西。但人们在客观现实性基础上,在观念中设定德育目标是为了指导德育活动,而预先设想的超前性、可能性的德育目标是合乎规律的,符合实际的,并且借助一定手段,通过有计划的对象性德育活动,就可以使之产生符合人们所需要的预想,从而使具有超前性、未来性的德育目标变为客观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德育目标具有实践性。

(2)德育目标具有社会历史性

德育目标是由社会决定的一种社会性目标,具有社会性特点。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社会以及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或阶段,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德育目标是不同的。人类社会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统一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3)德育目标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必然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因而在德育目标的确定方面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就必然要反映一定民族对德育对象品德规格的愿望、要求和意志。各民族普遍适用的统一的德育目标是不存在的。因而,德育目标具有民族性。

(二)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目标从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它或者是由个别教育家提出和说明,或者以国家或政党的名义提出和规定,或者表现为人们头脑中的意识,或者表现为以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理性形式,但就其内容和形成的基础而言,德育目标作为对德育活动结果的预期,不是凭空产生的,并不是超社会、超历史、超现实的范畴。人们在规定德育目标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德育目标的形成、确定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是社会需要和品德发展需要的反映,是个体活动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表现。

1。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生产力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所遵循的社会规范的内容、性质不同,德育目标也就不同。因此,德育目标的特定内容和性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一方面,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其规范对人的品德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要反映一定社会在变迁或变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及其规范对人的品德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伦理要求,如网络道德问题与科技伦理问题、生态危机与人性危机问题等。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经济、政治的多结构性就需要多结构的知识才能和社会规范,就需要培养具有不同德、才标准的人,因而就需要有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标准或规格。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对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一种认同,进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可见,德育培养的道德总是统治者所需要的道德。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直接影响德育目标的确立,德育目标的确立一定要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不同的阶级(层)对德育有不同的要求。在古代中国,无论“明人伦”的德育目标,还是“忠臣”“孝子”“烈女”的培养,都是出于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都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定性。在西方社会,无论是“骑士”与“僧侣”的培养,还是现代自由之人的培养,无不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个体道德品质的需要。可见,德育目标在实际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一定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要有利于特定阶级对社会统治的维持。

3。依据社会文化传统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民族传统等对德育目标有制约影响和作用,使德育目标带上某些特色。因而,学校德育往往会烙上一定社会文化传统的印记。在这种文化传统的浸透下,我们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待会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解释框架内,表现出一种民族的性格。如东方国家和民族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和民族的德育目标中就具有明显的儒家思想道德的影子。在中国,德育关注集体意识的养成,集体荣誉感的获得是个体的最高荣誉;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和民族受宗教影响很大,他们的德育目标就具有明显的宗教思想道德的影子,关注个体意识的培养,个人责任感的培养是其重要目标。这都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在道德领域的反映。

4。依据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受教育者的道德心理发展水平与品德心理结构制约着德育活动的水平和要求。德育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品德,因此,德育活动不能只关注社会历史发展的层面,还要关注个体品德发展的规律、水平、需要和状况。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水平也必然不同。德育目标要适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德育目标一定要有层次性、阶段性,德育的要求只有落在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才能引起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从而形成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适应不同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反之,脱离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德育目标也就无法达成。因此,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学生年龄特征是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1。20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早在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已做了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93年、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分别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2。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在其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据此,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方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