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物流管理基础形考任务1答案 > 任务6 3 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第1页)

任务6 3 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第1页)

任务6。3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任务描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之中。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出口导向战略向国际化经营战略转变,尤其是发展迅猛的中国物流产业,那么当前国际物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任务分析】

由于中国物流行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对市场定位分析的缺失,且中国入世时间较短导致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太明朗,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程度及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中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关知识】

6。3。1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物流活动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只要存在国家间的经济往来,就会产生国际物流。但是国际物流真正作为一个管理领域来研究和实践则是跟经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运输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都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动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制约问题日益突出,今后的国际物流必将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自古就存在着的。无论是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还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瓜分世界市场,都是国际物流活动活跃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百废待兴,各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纷纷出现。在物流管理概念出现的同时,国际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稳定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兑换率,减少了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关贸总协定的诞生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市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货物的流动。国际物流管理作为促进贸易增长、降低贸易成本的手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现代管理方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因此,国际的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成为国际物流管理的目标。在这一时期,适应国际物流迅猛增长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大型货运轮船、宽体客机、集装箱技术都与国际物流相生相伴地发展起来。1976年法国建造了55万吨的油轮。油轮、矿石船都朝大型化进一步发展,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集装箱、集装箱船、集装箱港口等集装箱运输技术提高了小间杂货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在成本降低的同时,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到了新的层次。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为国际消费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国际货物承运人开发出国际多式联运的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一站式服务。

这一时期内,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建立了配送中心;出现了立体自动化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还出现了国际航空物流和国际联运的大幅度增加。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现代物流基础发展。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的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物流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研究和实践的关键时期。除了运输方式以外,国际物流关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以及新的信息通信手段。除了美国、英国等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外,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国际贸易和投资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对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小批量、多品种”的精益生产模式与“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模式抗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物流技术为了应对新的生产运作模式,出现适时制等管理方式。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物流信息传送的效率,降低了信息管理的成本,为构建全球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发展,自动化仓库、自动化港口机械等设施大大地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降低了作业成本。

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各国企业越来越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来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另外,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了物流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信息的作用,使国际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八九十年代的国际物流已进入了物流信息时代。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3。一体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壁垒不断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企业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包括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日益完善为国际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物流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国际物流的变化,原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物流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转移,原来全球间的物流向区域内国家间转移。对外直接投资壁垒的降低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全球制造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协作规模增大,除了产成品物流,中间产品的物流量也增长迅速。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国际物流面临新的课题。信息技术、互联网、条码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建立全球物流信息系统,把国际物流推向全面信息化时代,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一个明显特征。

6。3。2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

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一脉相承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宏观经济来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动力强劲,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供给总体趋紧,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间的国际战略联盟来势迅猛,企业的价值链延伸、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提高;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如敏捷制造、虚拟生产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国际物流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趋势。

1。国际物流市场规模增长,国际物流企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各个经济利益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贸易往来依然高速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和国际产业的转移迅速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而且经济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强大的购买力,更增强了企业国际化的动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格局当中,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领先地位,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他们将输出高科技产品而进口制造型产品。

伴随着各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国际物流需求。前面讲过,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首要的差别就是国际物流主要由物品的供给者和接收者以外的中介者来完成。而且,中介者的业务性质差异巨大,专业性很强。而这些需求将大部分转化为由专业的国际物流业者承担。

就物流企业而言,将会有物流企业专注于国际物流,形成专业化的、规模化的国际物流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国际物流服务。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国际物流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将使成本有所降低。根据竞争理论,垄断竞争的行业能够促使企业有差别产品和服务,并且企业会尝试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规模化、集约化的国际物流企业将提供低成本和高水平的服务。

2。全球国际物流增长的同时区域物流增长迅猛。

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加快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呈爆发性增长。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世贸组织(包括它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共接到163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其中,1986年至1991年的6年间只有5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通报,而1992年至1996年的5年间就达成了77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另有资料显示,自1995年乌拉圭回合以来(至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共确认107项商品协定和34项优惠服务协定。

在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其中东盟正在朝东盟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这样,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发展成为欧洲、美洲、环太平洋地区三大贸易区域。各个贸易区域内的国家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建设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努力降低乃至消除关税壁垒,简化海关程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协调信息标准化,促进区域内跨国间的物流便利化,从而使区域物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3。物流企业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供应链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也在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业务遍布全球的集国际物流各项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多元化跨国物流公司,这是全球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对国际物流提出的要求。为了响应消费者全球多样化需求,生产企业需要尽可能地把生产设施设置在靠近消费者的地点。这样分散地配置生产设施降低了“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的适用性,要求生产设施能够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物流提出了“精益物流”的要求,物流服务提供者需要能够满足生产企业“小批量、多品种、库存低、周转快”的要求,这对国际物流企业自身管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响应这些要求,但是一体化的、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控制力,能够比较好地响应生产组织的变革。荷兰国际销售委员会(HIDC)的一篇题为《全球物流业——供应连锁服务业的前景》的报告显示,目前许多大型制造部门正在朝着“扩展企业”的方向发展。这种所谓的“扩展企业”基本上把全球供直链条上所有的服务商统一起来,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体系加以控制。制造业实行“定制”服务,并不断加速其活动的垒球化,对全球供应连锁服务业提出了一次性销售(即“一票到底”的直销)的需求。这种服务要求具有极其灵活机动的供应链,这也迫使物流服务商几乎采取了一种“一切为客户服务的解决办法”。

随着精益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生产组织方式的蓬勃发展,国际战略联盟等观念的深入将推动国际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么庞大,多元化程度多么高,国际市场分布多么广泛,总是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组织管理上的瓶颈效应,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共同构建国际一体化的供应链将是应对这种趋势的有效方式。

供应链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关注跨公司边界整合供给与需求。原材料供应商、产成品分销商、物流提供商乃至最终消费者都将纳入统一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范畴。企业通过全球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为顾客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在构建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国际物流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得到提倡。

全球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再生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原有的粗放式消费方式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争取发展权的同时,不可能复制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产出的老路,节能环保、低排放、零污染将是大势所趋。全球制造业的耗能与污染已经引起了重视,但是人们对物流环节的耗能与污染的关注还不够。远洋轮船和飞机都是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设施,不仅会产生废气污染,还会产生巨大的噪声污染。包装材料也是节能环保的难点,聚酯材料难降解带来高污染,木材、纸质材料消耗大量木材,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发展绿色物流任重道远。

在环保、可再生、可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使用过的物品的回收、无害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处理和循环利用正是逆向物流所关注的范畴。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正向物流技术得到足够的开发,而逆向物流的规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总结,逆向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将会制约它的发展。研究和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逆向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将是今后绿色物流的重要课题。

由于绿色物流还处在萌芽发展期,各个国家重视程度不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国家可能会利用技术优势和先行优势来设置“绿色壁垒”,这将会阻碍和制约国际物流朝绿色物流发展的进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5。物流新技术广泛应用,电子物流蓬勃兴起。

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仓储系统、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检验检疫等实施自动化作业,自动采集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无限射频识别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物流管理中逐步普及,加快了物流的信息化进程。智能交通与运输系统(ITS)、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销售时点系统(POS)等智能技术组成智能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e-Logistics)将蓬勃兴起。互联网技术使消费者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各企业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企业之间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商品和服务信息,还可以实现电子交易。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BuildtoOrder,BTO)改变了以往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也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物流也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物流有别的服务形式,通过互联网追踪订单信息、生产状态、库存信息、运输和配送信息,通过电子单证处理订单、运单、检验检疫、保管等业务,加快各种信息的传递,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高顾客服务效率。事实上,国际物流的领先企业如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等都已经率先开拓电子物流业务,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一些传统的行业如沃尔玛(Wal-Mart)也是电子物流的积极实施者,相信电子物流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