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在各个领域重新整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如运输资源的产业化就形成了物流运输业,仓储资源的产业化就形成了物流仓储业等。与此同时,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新的物流服务业,它也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因此,物流产业可以有效地改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任务实施】
步骤一抓住指标、掌握数据
要了解物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到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需要先抓住体现这些方面的指标,也就是使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也是理性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刘磊需要先掌握哪些指标能够体现一个事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例如,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和社会的物流费用对于社会整体经济运转来说属于成本范畴,因此,如果掌握了物流成本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就能看出物流的地位如何。而一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以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很多指标来体现,刘磊选择了GDP(国内生产总值)。
步骤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调查出的我国近十年来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值,刘磊发现,这一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产值的增加能够说明一国经济的增长,那么成本的增加则表示在此国增长过程中的增长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物流对于国民经济运转的巨大作用和推动力量是不可估计的,而对于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和可参考的他国经验,是刘磊需要继续进行调查和研究的。
思考:通过上述步骤分析,你认为刘磊的分析是否妥当?还有哪些内容需要完善?
【知识拓展】
阅读材料1——什么是第三利润源?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达到一定限度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如果能有效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于说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第三利润源的说法出自日本,简单的说,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第三利润源”学说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的。1970年,西泽修教授在其著作《流通费用——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中,认为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打击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领域。后来“第三利润源”逐步在其他国家流传开。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第二个是人力领域,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第三个是物流领域,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的潜力,同时注重劳动对象与劳动者的潜力。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view1269692。htm)
阅读材料2——日本物流发展
日本是经济大国,制造业十分发达,但由于其资源匮乏和国内市场有限,日本经济的外向度很高,所以日本经济对其物流能力的依赖性很强。2005年日本GDP约为4。5万亿美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约为2。68万亿美元,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万亿美元,这样大的社会零售商品数量和进出口贸易量,必须由强大的物流系统作支撑。日通物流综合研究所高级顾问井手高吉认为“没有现代物流业,就不会有日本经济的今天,如果日本的国际物流通道被全部封锁,日本经济将在三个月内彻底崩溃,如果日本国内的物流体系崩溃,日本经济不出一个月将完全瘫痪”。
一、日本物流业的特征
在日本,从事物流效劳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效劳的。物流在日本的普遍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治理,已经造成了适宜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重要特征是如下。
1。体系现代化。日本政府非常注重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加了27。8%,并完成了运输设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回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非常突出。
2。仓储体系现代化。日本仓储始终作为物流的中央环节,被列为重点开展的名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负担着物流中央的义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立为日本物流业增加了新的生气,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开展。
3。装卸搬运体系现代化。日本物流历程中,装卸搬运造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其装卸物多数采取叉车,或用链条保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取,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公布了《工业消费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对立编号,能通过条码辨认物件。包装技巧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完成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解决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央完整运用盘算机主动掌握体系,它是完成信息解决现代化的重要标记。盘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零售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央的各个分机体系都连成了网络,形成主动解决与传输的信息体系。
二、日本物流业的开展经历
1。注重学习和钻研。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治理的国度,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兴旺的国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复原历程中,非常注重学习美国先进的技巧和治理经历,他们在考核美国工厂的运输状态,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质的堆垛方法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计划和搬运技巧的状态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巧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加之他们非常注重物流的钻研与组织治理,从而在进入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巧和治理的探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踊跃向别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注重本身的科学钻研。他们成立了物流钻研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对独特关切的物流问题进行实践与实践运用的钻研。为了加强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内会议,即踊跃探讨物流业的策略位置,又增进物流科学钻研和治理程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日本注重物流科学钻研还表现在如今肯花力量造就物流治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造就高等物流治理人才外,还有大众学术集团为社会造就个别的专业技巧人才。如日本物流治理学会和日本物质流通协会,分别举行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造就了少量物流治理人才。
2。物流业的开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撑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计划方案、硬件设备,还是在软件开发、标准治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缭绕着社会需求开展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进了全部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日本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物流基地:首先,由政府牵头肯定市政计划,在城市的市郊联合部、内环线之外(或城市之间的重要干道附近)选择适宜的地块作为建立物流基地的地址。其次,将基地内的地块转手以生地的价钱发售给各个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外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置土地和建造物流设备,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担任此项义务。协会成员的出资额可多可少,缺乏部分政府还可供给临时低息存款。再次,政府对已肯定的物流基地踊跃放慢交通设备的配套开展,在匆匆进物流企业开展的同时,匆匆使物流基地的地价贬值,使投资者能得到报答。最后,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则依据以后本行业的实践需求在物流基地内对立项计划建立物流设备,建成后由专业公司承担治理责任。协会中出资的会员都可以遵照本人业务的大小向专业公司承租物质设备,并可享受一样的优惠价钱。这样一方面维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协会成员之间的互相竞争,使物流设备得到充分运用。
3。注重物流业信息化。为推进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开展的新情况,日本政府非常注重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1988年的日本政府公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运用了盘算机,特别是道路卡车的运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为77%,道路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而其余公司的联网率达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越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衰亡,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消费制引入商品流通中,消费者和销售者采取准时制消费、准时流通的经营方法,放慢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调。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治理联网、配送信息治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治理等方面完成了自主化和高效化。
思考:结合以上案例,思考日本物流的整体发展过程和特色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任务总结】
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让任务执行者明确物流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明确的方法是通过数据和规范分析,也就是通过理性分析和感性分析两种途径。本任务的目的是最终让学生理解物流对于国民经济具有经济命脉和推动、互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其发展迅速、但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物流业增长方式有待调整和规划,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信息化、现代化等问题需要向他国学习先进的经验。本任务的完成仍只能解决概念和感性认识,对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角色、存在的问题等还需要学生进一步调查研究。
项目小结
该项目主要讲解了物流的概念。其中,对“物”的理解要准确,即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移动的物质资料,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物资”“物料”“货物”“商品”和“物品”;对“流”的认识要客观,既指物理性运动,也指另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静止,与之相关的概念有“流通”和“流程”。应该理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区别,以加深对物流信息化、现代化的理解。在物流的分类中涉及很多分类角度,对每一种分类方式尽量理解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概念使用的领域和侧重点,对比较重要的概念如第三方物流等,可加以更多的研究和重视。
其次,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和原则是对前后知识的过渡,由物流——物流管理,学生可通过对“管理”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现代物流管理的服务性、客户满意、一体化、信息化、效率优先等特征和原则,通过此任务的完成达到前后知识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