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一 领导与战略(第1页)

第一 领导与战略(第1页)

第一节领导与战略

本节聚焦三个问题:第一,校长职业化问题;第二,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问题;第三,办学特色问题。这些问题是组织领导与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

一、校长的职业化出路

一所大学办的好与坏,发展的快与慢,大学校长至关重要。校长承载着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育人的责任。无论在领导决策方面,还是管理调控方面,大学校长都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校长职业化是今后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学校长职业化也成为热门话题。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撰写的《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究与启示》[1],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职业化进程

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如果大学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群体,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自大学诞生之时,大学校长始终与大学的变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史。

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与作用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西方国家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

1。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

从大学管理角度看,在中世纪后期大学组织诞生直至近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学的管理是以教授的权力为核心,以自治为特征。大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讲座制,使教授集研究和教学于一身,教授在大学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权力,拥有学校的经费分配、教学科研等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学术自治虽说是学校的权力,但实际上都掌握在教授手里。大学校长及学院院长的角色与地位是象征性的,没有多少实权。当时的校长通常任期一年,是由教师同行根据其资历指定的,具有兼职性质,被看作是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而不是“管理者”。欧洲宗教改革后,尽管出现了校外人士参与组成的委员会以及董事会等组织参与学校事务,但大学的管理与决策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大学管理与决策权仍主要控制在教授手中,大学校长的角色并未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的管理以及大学校长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日益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得大学必须以新的领导方式来保证自身的日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促使大学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不断的重新组合,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大学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及其结构的复杂化,孕育和催生了大学管理的专业化需求,对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与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校长不仅要是一位学术人士,更要是一位教育管理专家,大学校长的角色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化。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大学校长应当充当四种角色:调解者、发起者、斗士、形象设计者。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指出,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领导者和设计师”。高等教育专家杰克·舒斯特认为,校长应该成为行政管理的首脑,能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成为集资人,树立学校形象等。阿什比认为,大学校长是一部精巧的综合加工机器,可以把信息放进去,也可以从机器里得到答复。

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的大学校长日益成为一种职业,一种与教授职业不同的职业。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与职责要求已不同于一名兼任校长职务的教授。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资格要求与薪酬标准与教授职业有着质的不同。大学教授的选聘标准是其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而选聘大学校长,更多考虑的是其是否懂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是否具备办大学所需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头脑、经营意识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否具备大学校长所需要的个人魅力和独特人格吸引力等。当然,大学校长与教授的薪酬也差别较大,美国大学校长的薪酬一般为教授的5倍左右。大学校长职业化意味着将校长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学术工作之外的兼职工作。

2。西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西方国家大学校长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校长不仅应具有独特而坚定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而且要求具有突出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公关能力。这一点可以从英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变迁中看得很清楚。英国大学校长的角色经历了从学术官员到行政官员、管理专家的改变。表明了大学校长作为一种职业的变迁及角色的演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的大学校长认为自己是学术人员的伙伴和同事,是学术人员团体中的一员,不会使用“管理”一词。20世纪70年代以来,校长的职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学术人员。英国大学校长职位权力近30年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变得更加强调管理的专长了,传统上对学术管理的要求虽仍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加上了一些对管理经验的要求,校长正从学术领导的角色向院校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我们通过对当前美国11所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管理者,他们的职业背景也都是在学术机构中。

第二,几乎每一位大学校长都有多个大学的任职经历。这反映出目前美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程度很高,许多校长都曾在不同的大学任职,校际间的流动非常频繁。

第三,大部分美国大学在选择校长时,已经不是很在意候选人的“母校血统”,更重要的是考虑本人的职业管理素养。

美国教育理事会曾于1986年至2007年发布关于美国大学校长的6个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反映了最近20年来美国大学校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个时期,也是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20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同样在持续地发生着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大学领导者的身份来源、角色、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从最近的调查结果来看,美国大学校长的责任(即花费时间较多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筹资(37。7%)、财政或资金管理(34。8%)、社区关系(20。9%)、战略规划(20。9%)。这个结果清晰地反映出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即不仅要求大学校长具有较高的学术背景、博才多学,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校长要同时具备领导者和执行者的能力,必须确立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保证高校资源与经费的充足。

通过上述对西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程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西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校长来源的多元化

校长不仅来源于本校,注重从具有学校行政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遴选校长,并且一大部分来源于外校,甚至从没有从教经验的其他部门遴选校长。

从美国教育理事会2002年的调查报告来看,美国大学校长的聘用主要来自其他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美国大学校长之中只有约14的人员来自于本校,大部分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公立大学的校长中,来自本校的占28。1%,来自外校和非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别为67。8%和4。1%;在私立大学的校长中,三种来源的比例分别为23。9%、60。8%、15。3%。此外,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校长来自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约占13%。这样的“外部选拔”校长机制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创新,有利于保持高校组织的活力。

德国大学校长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1985年,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修正以后,规定了高等学校领导机构可以有校长、校务委员会、总长和总长委员会等四种类型。其中对总长的要求反映了鲜明的职业化倾向。总长不一定是教授,凡是大学毕业,且根据本人多年任职的经历,尤其是担任科学、经济、行政管理或法律事务等方面的负责工作,证明能胜任这个职务,均可被聘为总长。总长由专职人员担任,任期至少4年。一些著名大学如汉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也都实行总长制。

(2)明确的遴选过程与职业标准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校长选拔的权利一般都掌控在学校最高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或评议会或校务委员会等。如英美等国的大学,一般都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成立专门的遴选委员会,确立校长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要求,并在有关媒体上发布招聘信息,或给知名人士、其他学校校长、教务长发信,希望推荐人选或自己前来应聘,然后在若干候选人中进行遴选。有的大学甚至雇佣猎头公司帮助遴选新校长。当然,对于公立大学,政府在校长的选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美国为例,著名大学在每一任校长的遴选中均有明确标准。在一份给密歇根大学董事会、校长遴选咨询委员会和大学事务评议会的草稿文件中指出,作为密歇根大学的校长应该具有多种品质:包括学术背景、博才多学、管理技能和协作能力等。最主要的六个要求是:①能够与教授代表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并鼓励主要行政管理人员也应如此;②在制定决策时应进行透明化操作,除非特殊原因需要保密;③应给予教授决定课程和其他教学工作的权利;④应鼓励教授代表参与重大决策问题,并对他们的观点予以重视;⑤应鼓励教授参与大学的管理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⑥校长应该赋予教授代表对学校其他主要领导者的选举权利等。

(3)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

西方国家的大学校长是一个有影响的公众人物,是一个有胆识的领导者。大学校长要具有管理和战略的头脑,能够合理使用资金,进行有效投资。还应该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可见,职业化的大学校长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能够引领教育发展之潮流,更要有实干精神,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保持学校的持续发展。

(4)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大学的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在学校决策和组织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力,承担着整个学校运转的责任。同时,他的权力要受到其他校级权力组织的约束与监督。

美国大学的校长一般由董事会任命,对董事会负责,全权负责决策行政事务和学校内部总的办学政策,统管教授会并发挥联络教授会与董事会的作用。“英国模式”希望将院校领导的角色和学术领导的角色系于大学副校长一身。德国的大学校长一般由学校代表大会选出,负责领导大学管理,同时担任评议会的主席,拥有对评议会的否决权,但不能参加评议会的表决。总的来看,各国大学校长都是本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负责校务管理。

(5)任期较为灵活,多数校长的任期较长

从11所大学校长的情况看出,美国大学校长的任职时间较为灵活,有的校长上任至今已接近20年。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的调查结果,在年龄结构和任期变化上,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从1986年的52。3岁增长到2006年的59。9岁,即约为60岁;任期从6。3年变为8。5年;更为重要的是,61岁以上的校长在大学校长中的比例从1986年的约14%增长为2006年的约49%,也就是说,现在的美国大学倾向于选择经验更为丰富的职业化校长。

(6)具有合理的薪酬体系

西方国家大学校长有一套合理的、不同于教授职业的薪酬体系,这是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基本保障。只有设计出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够保证将优秀的人才选聘到校长岗位上。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