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一 大学管理的内涵(第1页)

第一 大学管理的内涵(第1页)

第一节大学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组织与环境中一切要素,使组织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艾伦大学的发展中,有效的管理所起到的协调作用正像杠杆一样,将各方力量整合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管理是大学发展的杠杆——美国艾伦大学个案研究》

本节重点讨论三个问题:大学管理的定位、大学管理的内涵、大学管理的方法,即为什么管、管什么、如何管三个问题。

一、大学管理的定位

(一)大学管理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三因素之一

影响大学发展质量与水平的因素很多,诸如:知名学者的多少、生源质量的高低、科研项目的层次、教学水平的高低、办学经费的多寡、办学空间的大小、仪器设备水平、图书资料充足与否等。但归纳起来,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这些能够影响和反映大学水平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起支撑作用的“基础条件”因素,即硬件条件;一类为由这些基础条件支撑的“成果”因素,即任务完成情况的“成果输出因素”。具体而言,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因素有三个:第一,人的因素,如:教师水平和招生质量;第二,硬件因素,如:办学空间、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第三,软件因素,如:管理水平、文化氛围等。这三大因素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大学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的直接动因。由“基础条件”支撑的大学,承载着三项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些任务完成的水平,才是反映大学办学水平的“成果”,即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承担什么样的项目、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最终获得了什么奖项等。这些成果“指标”或“光环”影响着大学的声誉,而大学的声誉和历史积淀又直接影响着这些“条件”因素和“成果”因素,图3。1是大学发展的逻辑图,在这个逻辑图中,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具体作用参见下述内容。

图3。1影响大学发展水平的逻辑图

(二)大学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完成一项工作,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人,人是工作的主体;第二,需要有必要的条件,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第三,凡是需要分工与合作的工作,就必须有管理,需要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指挥,否则就会变得无序、混乱。

管理的价值及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人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具体到大学,学生、学者是大学的主体,如何激励广大师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者的研究和创作热情是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有多少人才是历史积淀问题,有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则是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科研是需要条件的,是需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做前提保证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是条件问题,但有设备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是管理问题。大学是追求卓越的组织,一般情况下,硬件条件永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管理问题。所以作者认为:大学管理的内涵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把“人、物、事”统一的载体。

根据上述判断,可以很方便地诊断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没有“人力”是历史积淀问题,有没有“物力”是条件准备问题,但“人力”“物力”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是否能达到“两个最大”——最大积极性、最大效益,则是管理问题。见图3。2。

图3。2大学管理的定位及作用

二、大学管理的内涵

(一)大学管理的内涵

1。理论界的看法

黄云龙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就是对教育系统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使其合理组合,协调运转,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系统组织目标的过程。”[1]“协调”是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效率”是教育管理学的逻辑归宿,“组织”是教育管理学的逻辑基点。安文铸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围绕着教育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同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展开的”。[2]无论是“教育资源组合关系及其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观点,还是“教育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同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的观点,“效率是管理的基本追求”[3]。正像萧宗六教授讲的那样:“学校管理的目的和功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果。”[4]陈孝彬教授把教育管理的目的或作用概括为四点:一是管理育人;二是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5]薛天祥教授给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定义为:“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目的的过程。”[6]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协调”[7]。高等教育管理的结果是不断促成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实现,“对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关系和资源的协调构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确保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最终也只能是手段”。[8]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一种辅助性(工具性)目的。

2。大学管理的复杂性

由此可见,大学管理的复杂性,没有哪位专家能给大学管理下一个准确的、大家公认的定义,它的复杂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第一,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系统,对它的认识多达几十种,例如: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以“学科设置”为组织基础的“文化机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学是创造知识的“加工厂”;从社会服务的功能来看,大学是“公众的服务站”;从组织成员的特点来看,大学是“人才的集散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是社会文化的“堡垒”[9]。

第二,对管理的认识同样丰富多彩:(1)按职能论观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过程;(2)按目的论的观点:管理就是实现目标,发挥最大效益;(3)按系统论观点:管理就是协调各子系统与环境适应的过程;(4)按决策论:管理就是决策;(5)按人本论:管理就是指导他人、激励他人的方法;(6)按模式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寻找最优方案。[10]

第三,大学有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其特征为:多目标、多个权力中心;组织目标不具体、组织技术不清楚、参与者流动性强;松散性、模糊性突出,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通过对“大学”“管理”及“大学组织特征”来看,大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大学管理是由上述三个概念(范畴)组合而成的,它的内涵很难用简单的定义描述出来。为此很多人认为:“是一门艺术,好比绘画、雕刻,只有具备天赋,才能胜任管理工作,不用培训学习;也有人认为:教育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管理人员只需要经验,不必专门进行研究。[11]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大学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当然,大学管理更具科学性、更具理性,这一点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学管理管什么

大学管理管什么?内容很丰富,站在不同的视角,看法不同。第一,从不同层次上分析,不同的管理层,关注的内容不同,任务也不同,可分为高层的决策管理、中层的运行管理和基层的服务任务。第二,从“管理内容”上看,大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管理等。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因为目前我国一般高等院校机关部处就是按上述职能设置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管理内容,内涵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职责不同。第三,从一般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就是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沟通、控制等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针对教育管理过程,美国著名的“全面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指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它们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圆环那样,围绕目标,沿着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螺旋上升,推动着管理过程的前进。”[12]如图(3。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