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指什么 > 第三 质量与管理(第1页)

第三 质量与管理(第1页)

第三节质量与管理

本节聚集两个问题:第一是质量,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第二是管理,管理出效益,科学管理是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剂,也是当前大学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一、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这两大主题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学校发展竞争所激发。质量问题、特色问题是与产品和服务、消费和购买行为相关的问题。高等教育中这两大主题的凸现,实际上有一种深刻的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办学越来越受到市场竞争因素和消费者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与人们的高等教育消费有着深刻关联。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相适应。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往往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并与其确立相应的质量观。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我国20世纪,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入学率,20世纪主要以办学条件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20世纪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21世纪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1]

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方式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如人才观、就业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在此重点谈谈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这两个问题更具实质、更具普遍意义。

(一)通识教育

2010年5月2日上午,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作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的主题演讲[2]。演讲对通识教育、创新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莱文校长指出,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发展中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为何要进行通识教育,莱文校长认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证明了创新和批判性思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25年前,美国多数的评论家都推崇日本的管理实践模式,人们忧虑日本当时的巨大贸易顺差,预言日本很快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间,日本的生产率和GDP的增速远远快于美国,但是在1990年以后,日本的经济有15年停滞不前,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才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过去,人们认为是过分发行企业债、僵硬的金融体制,以及日本政府非常不明智的货币紧缩政策所致。但是莱文校长认为,日本经济放缓深层次原因在于创新和创造能力低下,并暗示这是日本教育模式所致。

莱文校长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他指出,绝大多数的亚洲国家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一个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流的欧洲大学和美国大学不同,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同伴的观点,所以学习总的来说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莱文校长认为,这样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去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美国和英国的一些政治家非常担心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超过了西方,但亚洲人包括中国的领导者所担心的是,学生缺乏的是独立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莱文校长回顾了1828年耶鲁大学报告(theYaleReportof1828),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文献。耶鲁报告提出了头脑的修炼和充实(thedisdfurhemind)。耶鲁报告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而学生希望在商界、医疗、法律、政府以及学术界取得成功,他们需要的是头脑的修炼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培养这样一种思维的习惯,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

他认为,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度是彰显此类教学法非常好的例子。在导师制模式下,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和独立思考。而美国的模式是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小班授课,一小群学生他们需要去立论,去辩论,去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莱文校长讲,美国教育的体系有不同的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有很多的层次。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专门培训最有竞争力、最高端的那些学生或者未来的人才。这些教育机构是数量比较少的,他们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还有很多的大学是职业培训的机构,是专门为以后具体的一个就业的方向来培训学生的。所以,在美国,高等教育当中有一半的学生是进入两年制的、类似于专科层次的社区大学来学习的。换句话说,美国一半的高等教育学生是在两年制的专门的职业培训的学校,这些学校纯粹该是为了就业,为了找到一个工作而进行技能培训。但是我们应该眼光放得更加广泛一点,因为高等教育范围非常广泛,而最高端的大学,即美国最优秀的大学或中国最好的100所大学,我们倡导一种通识教育的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

张晓鹏撰文《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3],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贯穿了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你们就是大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财政日益吃紧,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学费一涨再涨,“学生消费主义”在全美大学中开始盛行。大学既然收了学生高昂的学费,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教育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大学毕竟应以人才培养为本。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西密西根大学、阿拉巴马大学、阿肯色大学、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得克萨斯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阿默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西北大学等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本科生是美国大学生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更加重视本科教学。

美国大学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1998年10月,美国大学率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可以预计,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课内与课外结合

关于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下面仅以斯坦福为例,介绍美国大学的小班研讨课。1999—2000学年,斯坦福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的课程。此外还有一年级研讨班、二年级研讨班、二年级对话课(此三者又统称为斯坦福导论性研讨班,StanfordIntroduinars)。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课外,美国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实践能力。

例如,在斯坦福大学,除了传统的用希腊字母标记的男生联谊会和女生联谊会以及各学生宿舍的“政府”外,还有596个志愿性学生社团。其中包括60个学术社团、63个体育社团、75个服务社团、72个艺术创作社团、102个民族文化社团、19个健康卫生社团、26个媒体出版社团、5个哲学社团、44个政治社团、59个专业预科社团、10个娱乐消遣社团、38个宗教社团和22个社交社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现有的社团,但如果学生感到现有的社团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申请建立一个新的社团。

3。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在专门化和职业化日趋强化的时代,哈佛重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实质是自由教育。“文理自由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好奇心、反思和怀疑精神、并至少能在一个知识领域中进行专门和集中学习的人。”自由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地认识他们自身和周边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打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他们能享受到终身学习的乐趣并适应变化的环境。现代科学和人文研究往往跨越了传统学科边界。

4。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显然,在美国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正如卡斯佩对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说:“在最好的大学(你们就处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成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在教室里,发生在图书馆里,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书房中,甚至发生在大方院(斯坦福的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寻找和我们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是美国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大潮的新挑战,美国大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能够跃进在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管理出效益

(一)科学化管理的突破口——管理流程的改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