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指什么 > 第二 大学管理的特殊性(第2页)

第二 大学管理的特殊性(第2页)

(二)行政的服务特征

行政管理的服务属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首先,是由学术在大学的基础地位决定的。大学是典型的学术组织,以知识传播、创造、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都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组织的目标也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来实现。离开了这些学术活动,高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术在高校里的崇高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高校传承过程中不变的内核。为此学术管理理应成为大学管理的主要模式。

其次,行政为广大师生(学术活动的主体)服务是自己的“天职”。按大学存在的逻辑:一所大学首先要有学生,有了学生,才有教师;有了师生,才有行政存在的必要性。行政服务于师生是天经地义的,这一点从大学的发展历程也能得到证实。从大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来看,在中世纪西方大学成立之初,大学的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满足学者们讨论知识、学习知识的需要,当时的大学只是自发性组织,是学者们聚集的场所,是“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学问而自愿结合起来的师生共同体”。没有行政管理,只有学者们(教师、学生)自我管理,只有教授治校。只是后来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学校规模的扩大,行政事务的增多,才衍生出行政管理,其目的是为学者们服务。

总之,大学属于一种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大学永恒的追求,离开了学术性,大学也就没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学术性具体体现在教学、研究、服务过程中的“知识性”“创新性”和“专业性”等方面,其活动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其活动的内容是学术活动。因此,行政为师生服务,为师生的学术活动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行政的这种服务地位、从属地位要求行政工作永远站在“后台”,不要“越位”,支撑住、服务好“前台”的广大师生唱好戏,做好“剧务”工作,不要“演戏”更不要“抢戏”,否则就会“演砸”,这就是各司其职,各就各位的道理。[8]

(三)行政的引导特征

这里所讲的引导主要指行政对学术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必要的。因为大学学术有一种特有的“理想化”情结,有一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因为大学追求的是“理想”,追求的是“完美”,而理想和完美与社会现实是有差距的。为此,大学有不顾社会实际需要,有“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有理论脱离实际、理想化、孤芳自赏的倾向。

需要强调的是,对学术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能“越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如何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分寸、处理问题的“度”。大学要有自己的理想,但决不能“理想化”;大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决不能太“功利”。太“理想”或太“功利”都会出现问题。如在大学“象牙塔”式的发展史中,由于它脱离了社会,险些步入关门灭绝的境地,以致“300年冰河期”的出现。这一历史实证说明了行政对学术引导的必要性,也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良性互动的具体内涵之一。

然而,目前国内的现实问题是行政干涉太多、引导过度,甚至已经达到“冲击”学术的程度。因此需要对“引导”做出以下两点说明:第一,“引导”不是“领导”,绝对不能“越位”。第二,“引导”不是指当前行政冲击教学、科研工作,而是指行政通过对教学、科研的“主动服务”,真正起到各种需求信息反馈和沟通的作用。例如,通过召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座谈会,广泛收集对大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再把信息反馈给学术人员,通过这种主动服务以起到“引导”的作用。

四、大学管理的综合特征:文化性、人本性、多元性、模糊性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明确了:学术管理反映了大学管理的本质属性,大学管理的特征反映在“二元管理”结构之中,反映在学术管理、行政管理的特征之中。但是,大学毕竟是一个有机体,很多情况下,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界限模糊,现实当中大学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大学管理的综合特征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大学管理的综合特征表现在大学的文化性、人本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方面。

(一)文化性、人文性

大学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特征应当是文化性与人文性。大学的知识性、文化性这种基本性质就决定了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管理,决定了大学的管理工作主要必须遵循文化生产的规律而不是经济生产的规律。大学管理中的确存在经济现象,但经济规律决不能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主导规律。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文化组织,在大学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采取不同于经济管理的人文性管理方式,要破除大学管理企业化、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即便是对学术生产的效率评价,也必须强调其人文的根本特性和根本目的。另外,“人”是大学最主要的核心因素,也是第一要素,一切工作都围绕“人”和“人才”展开。我们的生产者、生产对象都是“人”、都围绕“人才”,为此,大学管理工作要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成就人、激励人,人文性在大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文化在大学发展、运行、管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上,大学文化不仅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基础,而且在大学运行、发展过程中,也是引导、激励、教育、约束广大师生行动的重要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大学制度的基础,又成为大学的有效管理手段。在大学,大学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大于制度。

(二)多元性、自主性

大学管理必须遵循学术生产规律,区分学术生产与经济生产不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性质。经济管理强调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品的数量,而学术管理则应特别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及其社会价值,虽然它也关注量的增长,但量的意义往往要低于质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尽管学术研究也要尽量避免失败,但经济管理中的生产失败意味着损失,而在学术工作的失败却往往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了“某条途径是不可行的”这一规律,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这也是一种收获。经济生产往往是在一定的预先设计好的规程下进行的,而学术生产却很难有一个预先已知的统一的规程。由于这样一种特性差异,在经济生产中,管理主要意味着对投入产出的有效监控,而在大学管理中,管理则更多地意味着对学术生产的有效支持与服务,时时注意到学术活动的这些根本特性,注意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按照这些特性和规律办事。正如有些学者强调的那样,在大学那些“整齐划一”“一刀切”的想法应该放弃。大学应该是多元、自主的,少一些监控,多一些包容。

(三)模糊性、沟通性

少一些指令,多一些沟通。在大学管理中,应当放弃权力的**威,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因为沟通、共识比指令、强迫效果更好。大学教师具有典型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渴望的是理解、尊重、沟通,最为反感的外行领导内行、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大学管理应该具有对真理以及求真的精神心怀仰慕和敬畏,从而在管理过程中与受管理者一同为探求和传授真知努力工作。尽管大学组织同样具有科层体制的特征,但大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理等存在明显的差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重点在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其基础是民主赋权或长官赋权。管理者以权力的威严维持秩序,保障过程按照预定的规程进行,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学术管理尽管也要保持一定的秩序,但其重点决不是秩序,而是保障有利于学者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空间,打破陈规才能推陈出新,一味地强调秩序反而会限制学术创新并降低其效率。管理者不应站在权力的阶梯上居高临下,而应与受管理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为学术探索提供支持和服务。[9]

总之,大学管理的特征反映在“二元管理”结构之中,追求“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和谐,追求“价值”与“效率”的统一。其中,“学术管理”反映了“大学管理”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大学管理的文化性、人本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方面。笔者认为,在大学管理之中“文化”大于“制度”、“沟通”大于“命令”、“激励”大于“监督”。

[1]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2]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3]黄炳辉。行政权力在大学制度中的角色定位及优化策略[J]。江苏高教,2008(2)。

[4]黄炳辉。行政权力在大学制度中的角色定位及优化策略[J]。江苏高教,2008(2)。

[5]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新华文摘,2005(4)。

[6]黄炳辉。行政权力在大学制度中的角色定位及优化策略[J]。江苏高教,2008(2)。

[7]黄炳辉。行政权力在大学制度中的角色定位及优化策略[J]。江苏高教,2008(2)。

[8]佟庆伟。行政定位准确,促进大学体制创新[N]。光明日报,2010-2-24。

[9]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新华文摘,2005(4)。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