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做一点逻辑的分析,如果真的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那么,历代农民起义包括共产党率领穷人闹革命推翻剥削统治就是不义之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剥削阶级依靠腐朽的剥削制度让广大劳动人民充分地“奉献”而少有索取,岂不是让广大劳动人民充分地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岂不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奉献”社会环境?若真是如此认为,如果他不是疯子,也不是痴人说梦的话,那显然是反动透顶也是荒谬绝伦的。如此推理,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实乃形“左”实右之说教,因为它有意无意地在变相地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唱赞歌。
因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而且不能将奉献与索取割裂开来,看不到索取与奉献的辩证关系。如果只一味地强调奉献,奉献者主体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关怀和回报,他就不会也不可能继续奉献。这是人作为客体不同于自然客体的根本所在。所以,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新体制,只有在充分关怀和尊重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平等交换劳动的基础上,奉献越大劳动越多人才越有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大写的人”(群众或社会)与“小写的人”(个体人)之间的关系,二者是一对辩证统一体。因而,任何片面强调奉献或片面强调索取的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它既不利于社会进步,也不利于个人发展。两者的完整结合,才是全面的人的价值观。
2。德育价值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德育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满足人自身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需要,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更好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进而使他的人格更高尚,真正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德育的最高价值是使人达到“慎独”的品德自由境界。为此,德育的价值应当把落脚点放在年青一代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的基点上。
人的价值受制于价值观,价值观又取决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取决于对人生目的、态度、理想的理解和追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通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而构建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品德,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德育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发展学生的品德“对象意识”(对他人和社会等的正确看法)和品德“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正确看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讲人的价值和德育价值,并不意味着忽视德育的社会价值。德育本身是一定社会的德育,德育的对象是人,可人并不是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因此,我们这里讲的人的价值和德育价值,已经先在性地、内在性地包含了社会对德育的制约和对人的价值的制约。任何撇开人类历史进程去单独地、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和德育价值的活动,不仅是无益的,而且可能是有害的。我们之所以把人的价值放在突出位置来加以研究,只是源于德育应当是为进步的社会服务的,然而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弘扬人的价值去实现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只是“心中有社会”,但却“目中无人”。因此,这里做了十分必要的理论纠偏,以使学校德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服务社会和人的双重功效。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与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3页。
[7]《汉书·董仲舒传》。
[8]郜庭台等:《简明西方哲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
[11]《孟子·尽心上》。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页。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6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17]同上,第516页。
[18]同上,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