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道德教育原理与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著 > 第四 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第2页)

第四 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第2页)

马克思主义从确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出发,揭示人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的实质的同时,不仅肯定了人的共性的存在,而且非常重视人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同对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认识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就人类整体而言,马克思认为存在“一般本性”,例如,人都具有意识、语言和劳动能力,都有理智、感情与意志力。诸如此类“种”的特性便是人类的“一般本性”,然而,马克思认为人又是群体,每个人都是群体的成员。人类群体在阶级社会里是通过阶级利益组织起来的,所以又具有阶级性特征,“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种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关系中的”[28]。这即是说,人的这种群体的划分,在阶级社会里,必然使人的共性打上阶级的烙印。那么,是不是就不存在着人的共性了呢?不是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也是由此而强加于他们的普遍观念中产生的,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就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29]显然,这里讲的“类”或“人”,就是指人的共性。由此看来,人的阶级划分,并不完全同共性对立,只不过是使人的共性带上阶级性,并在阶级共同生存条件下发展着个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永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在阶级社会则又是同阶级性统一的。因此,学校德育在坚持以人为本时,不能离开共性谈个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个性发展而忽视共性要求。脱离人的共性和个性,孤立地去谈德育和人的阶级性是不太妥当的,同样,超越阶级性而抽象地谈论人的共性与个性更是错误的。然而,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具有对立和对抗性质的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因而道德和德育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一定范围内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步伐的迈进,作为人类最后一个阶级社会资本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现今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价值观和人类道德方面又有越来越多的共同性因素。这种对立与对抗性质的逐渐削弱直至最后消解与人类共同性因素(亦可称类本质)的无限增长既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这正是我们学校德育为什么必须以人为本的社会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德育要将重心转向以人的生存、发展与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以满足人的内心需要的人格道德教育、普世伦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等作为主要内容,以凸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法,在德育管理上实现制度的人性化与民主化。

(三)余论

近年来一谈到学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很少有不打上“个性发展”这面旗帜的,“个性发展”几乎成了一句十分时髦而动听的口号充斥于各种类型的德育改革之中。但是,如何准确地把握个性发展的内涵,如何正确地处理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的关系,如何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德育的传统之一便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去强调学生共性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种共性较强的教育下,我们培养了许多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强组织性、纪律性,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具有献身集体、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但这种以社会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过分强调共性发展,带来了学校德育犹如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标准化、统一化倾向,有时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存在着单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有时是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粗暴地侵占学生个体活动空间、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没有个性的德育是一种外塑的德育,是一种忽视学生主体人格的奴性德育。在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的今天,学校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在发扬我国传统德育中共性教育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使学生成为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践行的能动主体,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学校德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博大精深的德育思想是我们永远用之有效的方法论武器,并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以无穷的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2页。

[2]同上,第2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4]同上,第2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9]同上,第14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0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17]同上,第12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3页。

[20]同上。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51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5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