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 绪论 全人健康与美好人生(第1页)

绪论 全人健康与美好人生(第1页)

绪论全人健康与美好人生

大学作为一个个体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和精神人的人生关键阶段,我们需要准备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全方位的素质。我们需要成长的也不仅仅是年龄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智慧与生命。在大学毕业时,我们应该是以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走向社会,而不是作为一个装着一些知识的机器走向社会。大学教育的所有课程,在本质上,都是为大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的,都是要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健康和谐成长。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则是更直接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和谐成长而提供的课程内容。

大学阶段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生命成长阶段。充分了解大学阶段的生命存在特征以及生命存在状态,明确大学阶段的生命使命,是实现大学阶段生命成长的前提。人的自然生理和个性心理构成了人的非常强大的生命能量系统,这个能量系统必须有一个方向释放。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向引领,生命就会犹如没有方向盘而发动机高速运转着的自动挡汽车,胡冲乱撞、四面碰壁。与此同时,人又是一个可以追问自己存在意义的生命存在,他必须给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和说明。换言之,身和心的行为需要意义注入,因为人的生命是需要方向和意义的。

一、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生命健康和谐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

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大学生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困惑、心理疾病以及心理危机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危机应对的方法,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以免因脆弱和无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后,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往往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通过某种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基于对心理困惑、心理疾病等知识的了解,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知道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掌握一般的心理困惑的调节方法及基本的心理危机应对的方法,知道遭遇心理危机时如何求助。这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病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基于对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规律的了解,懂得积极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心理潜能,包括:了解认知的本质与规律,掌握学习和思考的基本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情绪的本质与规律,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提高自己掌握和识别情绪的能力,提高情商,恰当处理人际关系;了解意志的本质和规律,懂得选择和抉择的意义与价值,并做出合理的现实选择;了解人格的结构与规律,学习整合自己的人格,并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这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重要和本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来说,仅仅有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因为,一些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危机(比如存在性心理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困顿,是“灵性精神”层面的原因引起的。[1]心是我们全人生命的中枢,具有能动性、意向性。心既有知、情、意三种能力,同时又有身、心、灵三种指向。如果我们心的发展方向指向“身”,就会形成“肉体欲望最重要”的生命意识,进而执着于“有形可见之物”,建构起物质主义的、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应的生命境界。如果我们心的发展方向指向“心”,就会形成“个性自我最重要”的生命意识,进而就会执着于“自身”而无暇“他顾”,建构起自我中心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应的生命境界。如果我们心的发展方向指向“灵”,就会形成“生命意义最重要”的生命意识,进而会有对当下身心活动的超越和统合,执着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实现,建构起理性主义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应的生命境界。因此,为了心理健康及生命健康,还必须有生命教育,即扭转我们“心”的指向,将其尽可能从“身”和“心”引导到“灵”的层面,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克服心理困惑,化解生命困顿,实现生命的健康和谐成长。

二、灵性健康与大学生生命教育

灵性是生命力的核心,灵性健康是个人生命健康的核心。在西方心理学中,以人本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出的超个人心理学以及意义治疗理论、存在主义心理学,都十分关注灵性精神的健康问题。心理学家们还开发出了不同的灵性健康量表。

通常,灵性健康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活出意义,能够了解每个人存在的意义,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第二,人际关怀,乐于帮助他人,容易与人相处,与他人有良性的互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感怀自然,从大自然获得启发,感受内在的潜藏能量,并能提升;第四,超越自我,对于生命中的挫折能够坦然面对,在逆境中能够扭转观念,化阻力为助力。

健康的灵性,是能确认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是一种能够整合个人身心、社会、智能等要素,确认个人的人生方向与目的,并与自我、他人、外在环境建立互动关系的状态,是一种稳固、正向的价值与信念系统,协助个体不断超越,以实现生命意义的力量。灵性健康关注个人内在的资源、意义感、统整性,同时将人置于更高层次的存在世界,重视“天、人、物、我”之间的和谐和合一感。

灵性健康可以促进人的其他方面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灵性健康的人,面对任何情境都能泰然处之。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并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内心常常保持平静与喜悦。他们善于从大自然中体悟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面对宇宙时能够心存敬畏与感恩,以寻求心灵的安逸,并激发起超越自我的潜能,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他们能够认同他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与他人有良好的互动,并能够从活动参与及分享中实现心灵的成长。遇到逆境时,他们能够化挫折为成长的动力,通过面对问题、转换想法、接纳结果及寻求他人的协助等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获得自我成长。

促进灵性健康,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起步;80年代逐渐推广;90年代在中国台湾地区大规模、系统地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生命教育被提到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

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生命的美好,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当然是要促进个体生命在身、心、灵各个层面都趋于美好,进而实现全人生命的美好。[2]生命教育的最低目标是预防生命被伤害,包括:自然生命的保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生命困顿的超越;生命自我伤害尤其是自杀的预防。生命教育的次级目标是提升生命的能量,包括:确立自己把握命运的信念;培育自我的生命创造力;澄清生命的多元价值;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创造生命的美好,包括:培养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建构积极的人生观,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培养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培养尊重大自然的态度,做到天人和谐;学会思考生死问题,探讨人生的终极关怀。

生命教育是要通过一系列关于生命的知识的学习,增进生命智慧,并确立关于生命及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正确、合理的基本信念。这些关于生命的知识是多维度的,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生命教育是要通过多维生命知识的学习,改变我们关于生命的一些错误的或者不合理的信念,建构正确的生命信念。同时,合理、正确的生命知识催生的生命信念,必须通过相应的生命态度和生命行动落实。比如,敬畏生命的信念必然唤起尊重生命的态度。这种生命态度的培养本质是生命情感的建立,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醉,以及对他人生命及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

尊重生命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就是“成己、成人、成物”的生命理念。用大学生的语言来说,就是做“新三好学生”:和自己好、和别人好、和地球好。“和自己好”,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包括热爱自己的自然生理生命、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确立自己的生命方向、建立自己的生涯规划等。“和别人好”,就是尊重别人的生命,包括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尊重别人的独立与尊严、尊重别人的现实权利等。“和地球好”,就是维护地球的生命,包括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之心、对人以外的各种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爱护等。

三、身心灵全人生命结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身心灵全人生命健康的观念,并努力实现身心灵全人健康。

健康,是我们作为生命个体存在和延续的基础。只是,对于“人”这种独特的生命个体来说,“健康”的内涵要比我们想象的或者日常理解的丰富得多。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全球最权威的负责人类健康事务的机构,在1948年成立时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是仅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如果将“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对应为“人格健康”,那么,“健康”就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三个维度。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了“健康”的定义,指出,“健康”不是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很显然,与1948年的“健康”定义相比,这里增加了一个“道德健康”的指标内容。简单地说,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如果我们用心理学、哲学的对应概念来表达,“道德健康”实际上是“灵性健康”的核心内容。

综合来说,一个人的健康应该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格健康在内的“身心灵全人生命健康”。

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是身、心、灵的统一体。身、心、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三个同时呈现的层次或者状态。“身”,即躯体或生理,对应于英文中的body,是我们可以肉眼直观到的生命存在,可称之为“自然生理生命”。“心”,即内心或心理,对应于英文中的mind,是我们可以意识、体验到的生命存在,可称之为“个性心理生命”。“灵”,即灵性或精神,对应于英文中的spirit,是我们可以直接领悟到的生命存在,可以称之为“灵性精神生命”。

“身”是每一个人最直接的当下的生命存在。身体既是我们了解和理解自我的起点,又是我们作为个体生命与社会、自然沟通、交往的存在支点甚至价值支点。作为生命存在的“身体”,也可以叫作“生理生命”“自然生命”或者“自然生理生命”。它包括不同方面的“身体性”存在,凡是我们的生命存在中可以用物质形态来表示的东西,都可以涵盖于“身”之中。

“心”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活动中枢。如果说“身”往往给人外在感,似乎有与自己“对立”的样式的话,那么“心”则总是我自己的心,是与我自己的生命存在完全融为一体的。我们用心去觉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意愿,也用心自我觉知、自我体验、自我意愿。心,作为我们的“个性心理生命”,既不是完全生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生理性的,它与作为自然生理生命的“身”既相关联,又有超越。

在通常意义上,作为“个性心理生命”的“心”有三种功能,分别指向不同的时间流程,这就是知、情、意。“知”是对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其侧重点在于对已经存在的、过去的资源的知性整理,尽管也有“预知”,但是这种“预知”是根据已有的“知”,逻辑地推演出来的,而不是直接针对未来的“知”。“情”是对自己内在身心存在的各个方面以及自己生命与外在他人和世界关系的当下协调,侧重于对当下感受的调整。“意”是对自己生命所面对的未来处境以及自己将要采取的生命活动的抉择和决心,其侧重点在将要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把握和选择。“心”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往往分别用知、情、意不同的活动方式指向不同的生命存在方面,同时也自我协调。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