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 第三 走向敢爱敢不恨(第2页)

第三 走向敢爱敢不恨(第2页)

⑤发现宽恕的自由。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的努力和别人的支持会孕育出美丽的果实,让我们沐浴自由与成熟之光。这个阶段可能会比较痛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只要我们坚定、勇敢、努力,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宽恕的历程都会逐渐变得容易,每一次的宽恕都能让你更加强大,也更加自由。

了解宽恕、习得宽恕是为将来可能遇到的伤害和痛苦做准备。没有人可以对痛苦终身免疫。那些走过宽恕历程的人在面对未来时,会心存这样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可以活下来。即使发生无法预料的状况,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明白这是不公平的,我也体会到我正在生气,但是我更加知道,我可以做出宽恕的决定,并终将获得自由。”

三、期待被宽恕

现实生活中,当一方寻求宽恕,而另一方如愿给予宽恕时,双方由此走向和解,这样的情况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我们可能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公,但也可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求宽恕。

(一)主动请求宽恕的意义

1。为宽恕历程提供有效的推动力

让自己主动寻求宽恕,成为先走向和平的那一方,也许接下来的情况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困难。也许对方也是抱着这样一种犹豫的心态,而你的主动就好比破冰之旅。当然,我们也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对方还没有。请给双方多一点的时间,万事皆有时。

2。给自己一份礼物与祝福

“施”是否真的比“受”更好呢?如果这个问题有关宽恕,我们可能会认为“给予宽恕”显然比“得到宽恕”更加容易。因为,虽然我们有时候知道自己对别人犯下了错误,伤害了对方,但承认犯错与伤害的事实并且接受宽恕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另一种情况是,当别人宽恕我们对他的冒犯和伤害时,我们却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情形都是让我们获得成长的机会。主动请求宽恕,不仅仅是给不愿释怀的对方以自由,更是给自己自由。

(二)请求宽恕的原则

1。寻求伙伴

大部分人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当你有意愿想要寻求宽恕的时候,请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且适宜的伙伴(自己很信任的朋友、师长或者接受过宽恕训练的专业心理工作者都可以),这会让你觉得不论做了什么,都还有被接纳和关爱的信心,并且他的参与能让你将自己所造成的伤害放在一个更大的架构中来思索。

2。予以共情

从实际行为和事实结果来衡量伤害。也许你并无心造成伤害,或者觉得伤害并没有那么严重,请尽量体会对方的苦楚和这些伤害事件对他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就好比你自己遭遇了这些一样。

3。表达真诚

首先尽可能真诚地表达歉意。即使你觉得自己很无辜,也要尽量表现宽大和诚意。其次,不要对自己的行为做过多的解释,这样会让宽恕看起来像是为了推脱责任,请务必专注于对方所承受的伤害和痛苦。最后,如果你觉得这个宽恕本身就带有错误的指控或者报复的意味,请不要立刻对自己生气的情绪做出反应。你可以只是倾听,并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

4。不予强求

我们需要面对暂时得不到宽恕的可能。宽恕是一份礼物,是出于宽容的考虑而送出的礼物,而不是你应得的。受伤的一方没有责任非得送出礼物和祝福,这是寻求宽恕时候我们需要谨记的。当然,你更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值得”被宽恕。“值得”和“获得”有很大的差别。你可能现在没有获得宽恕,但你作为一个人,永远有向善与行善的潜能,永远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宽恕。

适宜地请求和接受宽恕将会带来无比的自由。罪恶感、悔意、羞愧是很沉重的负担,如果你花时间跋涉过这些“地标”,你将体验到远离罪恶感和悔意的自由,即便是你请求宽恕的对方拒绝你。

宽恕之路上,当你愈走愈远,你会发现沉重的步伐逐渐轻松起来,这个时候不论你回望过去还是展望未来,你看到有无限的爱意在涌动。所有我们想要的,只不过是爱而已。选择宽恕,就是选择了爱。它让我们的身体愈加健康,心理愈加完善,灵性愈加成长。

思考题

1。简述宽恕与身心灵健康的关系。

2。简述宽恕的基本原则。

3。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敢爱敢不恨”?

[1][美]罗伯·恩莱特:《宽恕——选择幸福的人生》,黄世铮译,55~56页,台北,道声出版社,2008。

[2]吴庶深、萧可音、王佳玲:《敢爱敢不恨》,6页,台北,道声出版社,2008。

[3]吴庶深、萧可音、王佳玲:《敢爱敢不恨》,7页,台北,道声出版社,2008。

[4][美]罗伯·恩莱特:《宽恕——选择幸福的人生》,黄世铮译,64~66页,台北,道声出版社,2008。

[5]吴庶深、萧可音、王佳玲:《敢爱敢不恨》,7页,台北,道声出版社,2008。

[6]孙兴翠:《宽恕理论问题与德育价值讨论》,12~13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章志光:《社会心理学》,34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