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宽恕就是爱
生命就是一个在试错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努力后的失望、奋斗后的挫败,一个错误的决定、一句冒犯的话语或者辜负他人的期望,都可能让我们感到懊恼、悔恨,甚至在心底不断地谴责自己,继而背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造成身心伤害。但更多的时候,愤怒、怨恨、不原谅可能来自外在的原因,比如他人的嘲弄与不敬,人际关系的中伤和背叛,身体、财物上的侵害与损失,文化的冲突与冒犯……
遭受负性事件的人们常会产生无法遏制的愤怒、悲伤、不满等负性体验,尽管有些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当事者依然会处在负性情绪的旋涡之中,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哪怕它现在已经在意识层面消失,但是它仍然在不经意间通过各种方式和姿态呈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造成挥之不去的梦魇。不管这种负性情绪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他人,其实都是自我防御机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走出阴霾,平复内心,回归内心的平安喜乐,除了自我保护,我们或许不只有一种方式,就像海伦·凯勒说的:“教育的最高收获,乃是学会了宽恕。”
一、宽恕与身、心、灵健康
研究表明:宽恕可以平息愤怒,可以使具有破坏性的想法变成较平静、较健康的想法;宽恕可以使人以比较文明的方式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宽恕可以使人与自己、与其他人的互动更加良好(也许你对室友的愤怒会让你失眠,会波及不支持你的朋友,宽恕室友会对你自身与你的朋友有益);宽恕可以增进你和伤害者、冒犯者之间的关系;宽恕能使伤害者、冒犯者反省并停止其不当行为;宽恕能提升对方的人格品质;宽恕可以强化自己的信仰,如果信仰要我们宽恕人的话;宽恕保护自己并关爱他人,是符合道德的。无论过错方如何对你,宽恕是仁慈的行为,也是对他们表达关爱的道德善行。[1]
(一)宽恕与身体(生理)健康
多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致力于关注宽恕与身体健康的相关性,已有研究呈现出两个向度,分别从“不宽恕”与“宽恕”对身体的影响展开。[2]研究表明,深度被动生气的人,其舒张压都比较高;濒临高血压的大学女生,比一般正常血压的女生有较高的被动性生气情形;面对家庭紧张情境能表达愤怒的人,其舒张压比压抑愤怒的人低。另有研究,认为应该强烈表达敌意的人,比认为应该适度表达敌意的人,罹患高血压的可能性高;面对上司不公平对待时,认为应该据理力争的人,血压比将气愤藏在心中的人高。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推断:极端生气的情绪,不管是被动或者直接的表达,都会伤害身体的健康。
(二)宽恕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宽恕能够增进心理健康,减少愤怒、焦虑、抑郁、悲伤,增加希望;并且宽恕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可能会降低焦虑、愤怒及抑郁情绪。[3]
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还从不宽恕的情绪反应,如生气、愤怒、谴责等角度通过个案研究、社会学调查方法等反向研究它与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采用负性应对方式可能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受损,家庭功能失衡。[4]而对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产生的负性情绪,比如极端的生气、仇恨,可能蔓延至整个团体,甚至代代相传。
宽恕在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中,都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治疗要素。研究发现,通过个别与团体介入心理治疗,老人、成人、青少年及特定受伤害族群等都能学习宽恕并得到心理安适,获得心理健康。[5]宽恕疗法不论是对特定类型伤害的受害者,还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宽恕较少将注意力放在愤怒本身,而是放在愤怒的根源,即面对别人伤害我们的事实。宽恕能带领人们觉察愤怒的来源及程度,当人有不寻常的愤怒而想要寻求内心的平静时,宽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此外,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掌握与实行获得积极情绪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就能获得真实的快乐和大量的喜悦,从而达到美好生活的境界。而宽恕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我们面对过去的伤痛,释放愤怒与仇恨等负面情绪,重新掌握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三)宽恕与灵性健康
宽恕在个人的心理健康层面对于消除负性情绪、提升正性情绪有帮助,在个人的灵性健康层面亦有积极影响。健康的灵性得以使个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并在受挫时,对于事情的看法及处置得以有依据的准绳,因而对于产生的心理冲击较能淡然处之。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中,宽恕除了是提升积极情绪的重要方法之外,更被视为重要的个人积极特质。塞利格曼(M。E。P。Seligman)和其他学者从不同文化的哲学、宗教书籍中,归纳整理出跨文化共同的美德,其选择的标准有三:第一,必须是每一个文化都崇尚的价值;第二,必须本身就有价值,而不是为了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第三,必须是可以学习锻炼而获得的。整理归纳的结果则包括:智能和知识、勇气、人道与爱、正义、修养、心灵的超越六大范畴。塞利格曼把达到美德的方式叫作长处,而“宽恕与慈悲”正是“心灵的超越”范畴所包含的长处之一,意即透过“宽恕与慈悲”特质的培养,将使人们获得“心灵的超越”的美德。
二、宽恕他人与宽恕自己
我们的生活可能充斥着各种不满、愤怒、怨恨。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好,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丈夫觉得妻子不够温柔,妻子觉得丈夫对自己爱得不够深;员工觉得老板不体谅自己的辛苦,而老板觉得员工能力、水平总是跟不上来;学生觉得学习教育机制不完善、教师水平不够高,而教育者也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可理喻、顽劣不恭……对于自己,有时我们甚至无法宽恕自己,比如总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够好,为人不够受欢迎,总觉得自己心情不好,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宽恕他人
宽恕的诱因大多是冒犯、伤害或者错误等负性事件。宽恕需要我们对作为诱因的负性事件有正确的认知。
负性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席慕蓉的散文《白色的山茶花》里有这样一段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春天。”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我们活得小心翼翼,尽量避免错误的产生,但绝没有人会说“我此生无错!”没有人愿意与错误经常照面,然而,每个人的成长史,或者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就是伴随着错误与真理的交替。是什么让我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还能义无反顾地原地站起,勇往直前?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拥有勇气和力量?这之中有信念、有爱、有智慧,当然也不乏宽恕。
负性事件具有相对性。错误、冒犯其实也不过是别人对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的打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脑海里预设了一些规则,认为自己或他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违反了规则,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愤怒、惆怅甚至绝望。其实,那些规则是否合乎情理?为了那些规则而无端伤神是不是值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正是应了那样一句话:我们一直在奔跑,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所以,我们非常理解自己的伤痛,却往往不容易理解其他人也许只是受自己个人能力、知识、阅历、涵养等限制而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他们可能也处于伤痛之中。那个最难让你宽恕的人或事,正是你最需要宽恕的对象。不宽容从某种角度而言除了自我保护,就是不愿意让自己走向自由。而宽容意味着放下,意味着重获自由。
(二)自我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