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 第二 大学生的人格与自我(第1页)

第二 大学生的人格与自我(第1页)

第二节大学生的人格与自我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主要任务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客观上,由于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完成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实际上面临着完成青年期的自我统合和成年早期的亲密感建立的双重任务。

一、自我统合的生命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出现时的一种内在的自信。自我同一性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对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但这个问题在青春期表现尤为明显。首先,在这一阶段,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的同一性危机。青年人突然觉得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能为所欲为了。其次,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花很多时间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或者耗费不少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最后,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将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如果青年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角色混淆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或者只是口头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很快又改变角色。消极的同一性(或反向认同)就是获得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可的、令人厌恶的角色。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们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他们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来得太多太快。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避免过早接纳四分五裂的社会角色,他们有时会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暂时离开大学去旅行,或者去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这是青年寻求某种同一性的一种方式。而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仍能效忠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

由此,青年期自我统合的状况有以下不同的实现状态:

同一性混淆(或迷失型统合)。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既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经验,也没有解决同一性危机。他们对未来的方向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或打算,这是一种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强闭(或早闭型统合)。这类青少年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任何经验,但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仰及社会角色过早地接纳、许诺。例如,父母向青少年提出一种职业角色,而他或她没有真正加以评价便接受了这种要求。

合法延缓期(或未定型统合)。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同一性危机,他们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定向,并努力发现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稳定的同一性。

同一性达成(或定向型统合)。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已解决了同一性危机,他们对职业、性别定向,对政治、宗教观念等都已有明确的定向。

二、自我统合的过程

大学生在完成自我统合的过程中,会经历分化、冲突到统一的过程。

(一)自我的分化

这一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分化为两个我——主观我与客观我。英语中的“I”“Me”能很好地区分这一含义,“I”是主观我,用来表示我是什么、我做什么;“Me”做宾语使用,表示怎样看待我、给我什么。主观我是一个人对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是自我中积极主动的一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的内心活动开始变得丰富和复杂,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了解自己未曾注意过的许多细节,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不断思考和探索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时候的大学生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有倾诉的对象,渴望被理解、被关怀,期待能得到信赖的人的指点和帮助。

(二)自我的冲突

自我的分化必然导致分化了的自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具有多元性。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体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我与现实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奋发有为、不断进步。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一方面,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能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他们又需要亲人、教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教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长期的溺爱,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过分的依赖使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决断能力,显得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过分的独立又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在遭遇挫折时不知如何寻求帮助。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

3。交往与闭锁的冲突

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存在着戒备心理,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内心想法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4。自信与自卑的冲突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对自己的认知往往会出现自信的偏差:自卑或自负。自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拥有这种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认为自己存在着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主见。自负与自卑总是紧密相连的,自负表现强烈的人往往也是极度自卑的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体现出较高的自尊与自信,他们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高,特别是当小小的成就来到身边时,很容易表现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些都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良、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

5。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极分化明显,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感情上却难以接受,因此产生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