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 第二 挫折应对的心理模式(第2页)

第二 挫折应对的心理模式(第2页)

二、挫折归因心理

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与解释。归因是在个体体验、个体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大学生如果从不同角度归因,对行为成败原因会做出不同解释,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种:①能力,自己评估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②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③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④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⑤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⑥其他因素,个人认为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是否有其他人或事的影响(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对以上六种归因的类别,韦纳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纳入三个向度:①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来源,是个人因素(内控)还是外在环境(外控)。在此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②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任务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③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能力可为。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个体会认为以后的考试还可能会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个体会认为以后的考试可能不一定会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个体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同的归因倾向,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只有正确归因,才能激发大学生继续前进,促使其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而归因不当,则会打击大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其信心与勇气,对学习和生活十分不利。

心理学上还据此发展出归因疗法,即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进行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在于: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

三、挫折认知心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向父亲抱怨她的生活,她觉得凡事都很艰难,不知该怎样面对,想放弃。她厌倦了不断的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她的父亲是名厨师,父亲把她带进了厨房,在三个壶里分别装了水,然后放到火上烧。很快,壶里的水开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往第一个壶里放了些胡萝卜,往第二个壶里放了鸡蛋,在最后一个壶里放了些磨碎的咖啡豆,让它们煮沸。女儿噘着嘴,不耐烦地等着,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很纳闷。

大约20分钟后,父亲关了火炉,把胡萝卜倒进一个碗里,又把鸡蛋拿出来放进另一个碗里,接着把咖啡倒进一个杯子里,然后转过头来,对她说:“亲爱的,你看见了什么?”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她答道。父亲让她去摸胡萝卜,她觉得它们变柔软了。然后,他又让她去把鸡蛋敲破,把壳剥掉后,她看到了一个熟鸡蛋。最后,父亲要她喝咖啡。闻到芳香四溢的咖啡,她笑了。

“这是什么意思,父亲?”她谦恭地问道。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着同样的逆境——煮沸的水,但它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本是强硬、坚固而不甘示弱的,但受到开水的影响后,它变得柔软而脆弱。鸡蛋本来易碎,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内部的**。但是开水煮过以后,它的内部却变得坚硬。不过,最独特的却是磨碎的咖啡豆,经过沸腾的水后,它们改变了水,成为一杯香浓的咖啡。“哪一个是你呢?”他问女儿。

当不幸降临到你头上时,你该如何应对呢?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挫折在人生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挫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绝对避免的,差别仅在于挫折的数量、程度上的差异。

挫折是把双刃剑,对强者和弱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强者来说,挫折具有增强其生命力的积极意义。

第一,挫折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认识过程,找出不足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知不足而后学,学好后再去用。如此反复,有助于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合理化。

第二,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承受力。如果一个人历经艰辛,遇到很多挫折,那么他对挫折的承受力也会随之提高。一次次的挫折及应对,可以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挫折能激发人的活力。为了摆脱挫折,人们常常被驱使去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挫折是一种内驱力,生活中的强者往往会被挫折激发出更强大的身心力量。虽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奋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对于弱者来说,挫折又具有削弱生命力的消极作用。

第一,挫折会造成个体认知情感障碍。面对挫折,弱者常表现出悲观失望、畏缩后退、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解脱自我,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些消极方式的运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造成个体动机、认识和情感上的障碍。

第二,挫折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在挫折面前,弱者受消极情绪所影响,往往从主观上过高估计各种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面对挫折,不是积极尝试、探索摆脱挫折的方法,而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习得性无助”,从而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一个屡受挫折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长此以往会变得保守、封闭、自卑、丧失自信,减弱成就动机水平。

第三,挫折会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大脑会释放一种有害物质,使人的身心疲劳,从而影响个体对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良的情绪状态也会引起主体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对于挫折承受力差的个体来说,挫折促发的是紧张、焦虑、失望等消极情绪,它会使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功能处于紊乱、失调状态,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严重的挫折甚至会导致个体精神崩溃、大脑神经细胞的破坏。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