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是什么机构 > 第三 各种考试命题02(第3页)

第三 各种考试命题02(第3页)

2。“与生俱来”的纷争

从产生之初,会考便陷于种种纷争。

“其实,就具体的考试制度而言,不论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还是总结近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以水平考核为宗旨的会考制度,可能会比以选拔为目标的招生考试制度要有生命力,更有发展前景。”[45]话是不错,通过与选拔性高考相分离的会考,对于学生高中毕业的资格给予认定,不是很有意义吗?然而,几乎是从一开始,会考制度就隐含着后来的两难处境:如果坚持质量标准,考试便自然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便可能会有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通过而拿不到高中毕业文凭。如果放松标准,学生基本上都能够通过——许多地方正是这样做的,会考本身便沦为形同虚设。事实上,会考制度实施后,很快就产生了一些争论,不同意见主要也有两点:一是会考存在的必要;二是与高考的关系,围绕着这两点,关于会考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导下,开始于2000年的新一轮会考改革是在极大的争议中开展,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全省统一的高中文化课会考有无存在的必要,会考与高考的关系等问题。三年来,许多省市陆续配合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改革,对已建立十年之久的会考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广东为代表的省市将省级会考的权限完全下放到学校;以江苏为代表的省市取消了全省统一文化课考试,保留实验考查;而以上海为代表的省市则在重新对会考进行定位思考的基础上,配合高考改革,恢复了省级会考制度;还有就是以北京、浙江、河北等为代表的一批省市在保留着原有高中会考同时,加大全面深入改革会考制度的步伐。”[46]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听到有关会考的各种各样的消息。2005年4月,四川重庆江津市政协委员、江津中学教师张晓宏提出关于取消高中会考的建议。张晓宏在建议中说,现行的高中会考制度已不合时宜,存在着增加学生负担、分散学生精力、助长作弊之风三大弊病,应该予以取消。[47]2005年,贵州省教育厅决定,从该年秋季起,贵州将不再组织全省统一高中会考。这标志着贵州省实施了16年的统一高中会考制度告别历史。[48]从2007年秋季开始,湖南将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与高中课改相配套,拟取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中会考制度,并将尽快着手研究普通高中高考改革方案,颁发新的《考试大纲》。这是记者日前从湖南省教育厅获得的消息[49]……

为什么,仅仅十几年时间,一项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考试,就面临如此的境遇?

3。本来面目与水土不服

在“原籍”法国,会考制度地位显赫。高中毕业会考,是法国的国家级考试,历史久远,享誉国内外。因为没有专门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学毕业会考文凭在法国既代表中学教育的结束,也是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凭证。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始于1808年,普通文凭考试由来已久,技术文凭考试和职业文凭考试则分别设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是法国教育的标志,也是法国公民心目中教育机会均等和民主化的标志,其权威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推崇。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的会考产生了诸多变化,但其主要性质仍然稳定:证明考生的高中毕业资格,赋予考生进入高等教育的身份。很明显,会考在法国的尊贵地位,来自其双重功能,与其在高校入学中的作用不可分。

中国在采用会考制度之初,对于法国会考的研究可谓充分。然而,对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却没有做出恰当的解决,这就是与高考的关系。取代高考是不可能的,高考在先而且树大根深,既然如此,问题就变成了是否与高考建立联系,以及怎样的联系?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每年都有庞大的“落榜生”大军,这些学生不仅高考失利,而且还面临“白白念了三年高中”这样的尴尬。通过会考并且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确对于缓解这种尴尬具有很实在的意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活跃,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日渐规范,许多行业和部门的准入资格已经使得高中毕业文凭有相当的含金量。

然而在中国,获取高中毕业文凭的会考的状态让人对于这一纸文凭心存疑虑。

有研究者以某省升入师范大学的2007届高中毕业生为对象,调查了会考的情况,结果表明,A省的会考情况堪称“骇人听闻”。一是学生集体抄袭。会考成为“班级内同学间的合作、文理科学生间的合作,甚至有教师参与协作,从而演化成一种全校性的合作抄袭。”二是教师“轻视会考,纵容舞弊”。“班主任‘嘱咐’学生要尽量抄,以期一次性通过”,“尽管采用‘交换监考’,但有一种‘相互通融’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如果他们在我们学校抓得紧,我们马上通知在那边监考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别想过。”“考场监考确实很松,大家都拿着试卷抄答案,老师也不把它当回事,”“会考中代考现象很普遍”。三是批改试卷“抽签决定,运气至上”,会考的评定方法是“不批改试卷,阅卷者随机在所有的试卷中抽出不幸运者。”即使批改题目也是走过场,因为,“不管怎样都要抽几个人来补考,交了补考费就一定会过,所以大不了补考,不会不让你毕业的。”于是会出现许多荒唐现象,“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却‘挂科’了”,“上一届重点班有个同学英语竞赛拿一等奖,可是会考英语竟然没有过要补考”。相反,有的学生“甚至把题目抄一遍就能过关,更离谱的是一位同学写一些关于爱情之类的歌词填满空白处,可10分的题目竟得8分”。[50]

北京市考试院一位负责人曾经这样说:

“就目前看,会考仍然具有独立功能,所以那些取消会考的省份有些正在酝酿恢复。比如说,高考改革后,3+2也好,3+x也好,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由于高考压力,就会使得‘2’或者‘x’之外的科目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不开设。这样就影响了学生高中教育的质量——知识结构不完整。坚持会考制度,迫使学校必须开设各门课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学生基本学习高中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使得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中毕业生。”[51]

这段话所说是实情,但如何真正保证会考的质量,却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会考的地位源自其利益的关涉性。由于会考制度没有与当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或前途结合起来,因而很难得到切实执行。”[52]理顺与高考的关系,必定是其中的关键。

(五)高考模拟考试

以下是2009年的一则新闻报道:

南阳市西峡第一高中是河南省素质教育示范性高中之一,发生几起悲剧:一名成绩优秀的复读生在课上猝死,一名高三女生跳楼,该女生在医院抢救时,又一名高三女生晕倒在课堂上……记者由这些事件关注这所学校,发现所谓“八校联考”,即南阳市八所示范高中自发组织的联合考试。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个专为高考设置的民间联考最早是从湖北省兴起的,现在已经蔓延到全国多个省市。‘八校联考’的参与者已经不限于重点学校或示范性学校,联考学校的数量也远远突破了8个,它甚至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考试,而已经成为备战高考的冲刺模式和教育范式。参与‘八校联考’的学校都相互攀比,在成绩上攀比,在学习时间上攀比,自然也在名气和资源竞争方面攀比。而攀比的后果,是无数学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就经历了惨痛的灵肉洗礼。虽然跳楼和猝死的学生是极个别的,但在他们身后究竟有多少被摧残的身体和被扭曲的心灵,实在很难做出估计。”[53]

多年来,在北京“一模”之后,所有高中都会出现下列场景:

在学校最大的会场,举行所有高三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长会。会场座无虚席,秩序井然——无须任何人维持纪律,没有参会者会闲谈旁骛。会议一般由校长、副校长或者教导主任主持,家长们人手一册的是本次“一模”的成绩分析。其中包括了各种信息:

全区每个学校总成绩(平均分),该成绩在全区高中所处名次,成绩的计算完全按照正式高考的标准。

全区所有学生总成绩(各门分数总和之后排队),每个学生在全区考生中的名次,并不直接出现学生姓名,而是学号或者考号,且每册只注明该学生本人名次。

全区每个学科总成绩及在全区所处名次,每个学生该科成绩及在全区考生中名次。

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三令五申禁止在学校和学生成绩之间做任何形式的名次排队,上述内容是一定会精准无误地被告知。理由简单而充分,家长和学生们需要了解自己成绩的精准信息,而这种信息只有在足够大的参照系中才能解读出具体意义,学生个体的孤立分数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不了解自己在竞争伙伴中的确切位置,高考报名无法做出恰当、理性的抉择。就此,家长和学生是有知情权的,学校及学校之间的排队有其存在依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由主持者对以上信息做出解释,比如按照过去几年情况,多少名次以上大概可以报考一本学校,多少名次以上可以报考二本以上学校。当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说明的具体内容差别甚大,那些知名学校要十分具体地回答,在什么名次上,可以考虑报考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那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则要特别说明,在什么名次上只能考虑大专或者职高……

此后,还会有主管教师特别讲话,提醒考前各种注意事项,并且对家长提出要求,如饮食起居,心理调适,等等。

大会结束,经常会再分班开会,班主任就本班学生情况做进一步说明。

通常,会议结束后,大批家长会留下来,排着队找教师个别咨询,家长们耐心地等待,教师则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询问,双方都不时地对手中的模拟考试信息指指点点……

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虽然知道“一模”非同小可,却未必明白这个考试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性。与会考、中考等相比,高考模拟考试有浓厚的“草根”色彩,不具备前述各种考试那样正式的“国家”身份,说得高些,也是“半官方”的行为。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式工作计划中、各种工作汇报总结中,基本上见不到有关模拟考试的内容。高考模拟考试的要求、做法等,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尤其是见诸文字——形成正式文件的规则,据了解,其产生就源于“民间”,所以说高考模拟考试具有“制度外”性质。然而,就像某些人具有“不怒而威”的声望,高考模拟考试尽管缺少名分,却赢得了教育界内外人等的一致尊重,赢得了在教育系统中的稳定地位。如前所述,在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们眼中心底,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分数,其重要性仅次于高考。

顾名思义,高考模拟考试就是对于高考的模拟,与高考关系密切,为高考服务。因此,考试的科目、卷面的结构、题目类型、难度系数、分数赋值等,都要尽可能准确地模仿正式的高考。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增加考试经验,其成绩也是高考报名的主要参照。

模拟考试的历史和命运与高考最为密切。据一位现在仍然担任区级教研员的1977级大学毕业生回忆,在他参加工作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才开始有模拟考。据称,北京市算早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模拟考基本在全国铺开。根据北京市教研室一位负责人(ZC,2007)介绍:

“1982年前后,北京市各个区县开始出现模拟考试。当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学生报志愿提供参考;另一个是有点淘汰的意思,通过模拟考试,可以让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放弃报考大学,那时高考录取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比例。

各个区县自己搞,实际上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海淀区的模拟卷子质量就很高,于是很快出名,其他区县特别是郊区,自己出有困难,或者出的质量不够理想,就会去买他们的卷子来用。不只是北京啊,外地也有许多地方来买。除了北京市海淀区,还有福建的卷子、湖北的卷子等,也都很出名。当然,无论是哪里的卷子,都是区县甚至学校出的,省级教研室从来没有出过模拟考试的卷子。比如湖北卷子,那时就有黄冈的。”

如同这位老师所说,高考模拟考试不是省级教研室的任务,北京市一位现在已经退休的资深教研室负责人(FH,2006)也十分肯定地表示:

直到今天,北京市的“一模”“二模”都是由各个县(区)自己组织。从命题、考试、阅卷,全部是各区教研室独立承担。当然,仍然会有些县(区)因为自己力量比较单薄,采用其他区的卷子,或者请其他区代为命题。高考意义重大,模拟考试在形式、难度、风格上自然都是越接近正式高考越理想,而高考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不难想象,高考模拟是一件颇需技巧又甚具风险的任务。多年来,在关于各种考试的抱怨声中,针对“一模”“二模”的倒是甚少与闻,真是难得,似乎各方面还算满意。

教研员们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呢?很让人好奇。就此,我曾经有过一些猜测:一定有专门的任务和研究,各个区之间可能会有“联席会议”之类,而且,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不好出面,多半实际上还是要过问的,等等。请教过许多人,下面是与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某学科的一位教研员老师(GZ,2008)的谈话。

我:高考模拟,都是各区自己出。早就听说,模拟考试很厉害,尤其是一模,估的那是相当的准。真是很好奇,各区之间怎么平衡难度啊,因为高考至少北京市是统一的,你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这么多区,一共十八个区县,模拟考试难度应该差不多吧,要不然人家的那么准你的那么差,对谁都不好交代,那么大家要不要开个会什么的,找找齐呢?

GZ:各区县不找,没法儿找,这生源不同,教师水平不同,教师的起点也不同。怎么说呢,就是依靠各区教研员自己,比如说海淀的它有一批老的很有经验,逐渐带一批年轻的,专门做命题研究的,

我:哦,不找,没有什么各区联合的研究或者会议之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