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的自我突破和改变 > 第一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多元影响因素研究(第2页)

第一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多元影响因素研究(第2页)

另外一个问题是,城市与农村、乡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与县城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教师在工作时间被占用的程度上明显高于农村、乡镇和县城。城市教师在自主时间上低于乡镇、农村和县城教师。

此外,时间的占用和剥夺问题在学科上存在明显差异,数学学科教师比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感觉更加紧张,时间压力更多。这可能与数学学科在教学中难度更大、学生学习困难需要教师更多辅导以及数学作业的批改量更大有关。

在高负荷工作量的背后,无意义的工作充斥着教师的时间,疲于应付的教师们坦言“我感觉自己已经开始‘混日子’了”,而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混日子这一情况的教师比例竟然达到了22。4%。为了检验不同任教科目、职称、学历、学校级别的教师在混日子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对教师的虚度时间进行了任教科目、职称、学历、学校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任教科目、职称、学历、学校级别的教师在虚度时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体育和微机课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混日子”的倾向更为显著。这可能与这两门学科是典型的副科、在学校管理中不受重视、教师的工作价值感更低有关。

(三)教育改革因素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

身处教育变革之中,教师的自我认同无疑会受到各种改革的影响。“复杂的变革会激起抗拒,因为它挑战了人们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它让人们承担损失、经历不确定性,甚至表露出对人和文化的不忠诚。因为,复杂变革强迫人们提出问题,并且可能强迫他们重新确定其身份的各个方面。它还挑战了他们的可以胜任感。损失、不忠诚以及无能感带来了一大堆问题。难怪人们会抗拒。”[3]也就是说,教育变革会带给教师巨大的挑战,教师的自我认同会在复杂的变革环境中发生变化。

在教育现实中,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还是消极的抗阻者,取决于教师对改革的认同度,教师越是认同教育改革,就越能够参与到改革进程之中,反之则会排斥改革。然而,无论是怎样的主观姿态,教育改革的推进是不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又必须接受改革,教育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否符合教师个体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认同。

在当前,各项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达91。8%的教师反映“现在教师越来越不好做了”(见图6-3),这个极高的比例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开放性调查中,教师们对职业体验的陈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老师难做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整个环境而言,教育所能发挥的价值很有限。社会现实与教育的冲突常常消解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使教师无奈地面对“5+2=0”的结果。这样的现实,令教师感觉到自身对孩子影响的有限性,从而质疑自我的价值。二是源自家长和学生的不理解、不支持和不尊重,使得家长难沟通,学生难管教,从而使教师感受到委屈和无力,削弱其自我认同。在变革社会中,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对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非常高。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关注和参与很多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发生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令家校关系变得充满不信任甚至是冲突。教师在辛苦付出之后,得不到家长的理解,甚至还会在家长的误解中承受委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对职业产生负面的体验和认知,影响其自我认同感。

图6-3“我感觉现在教师越来越不好做了”的百分比图示

孩子越来越难教,缘于家长、社会造成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教师的正能量太单薄,生活中负面因素太多,孩子教育不应是单方面的教育,老师难当。

很多时候,自己努力之后学生不理解,家长很不支持等,感到很无奈。

家长不配合教育,过分溺爱孩子,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不讲理的家长对老师要求过分,蛮横无理,让老师们感觉很气愤,也很心寒。

你的价值观学生不认同,你说很多话学生不听。

当调皮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时,感到无能为力,无法帮助他们,有时学生不理解、不接受你的教育,甚至抵触。

现在教师越来越不好做的背后是对当下教育改革的不适应和压力负担,54。9%的教师反映“各种教育改革让我对教学感到不适应”,66。9%的教师认为“各种教学改革令我感觉压力很大”(见图6-4)。教育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改变既有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从而对教师形成一种挑战和压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改革本身在价值取向和实际效果方面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同,那么,教师虽然有压力,但是也不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最主要的是“朝令夕改式”的改革,追赶时髦式的改革,往往会偏离教育的轨道,教师明明看到这样的改革是有问题的,却还要按部就班去做,此时,就会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改革本身不是问题,需要拷问的是什么样的改革,为了什么的改革,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回答和解决,那么,改革本身也许不会成为导致教师职业困惑的因素。

图6-4各种教育改革让我对教学感到不适应的认同频率

(四)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差异分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职业生活是在制度体系内展开的。制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来像空气一样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不应该成为一种凸显出来的影响因素。然而,现实的教育中,教师的自我认同确实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并且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制度是否具有人文性,制度是否公正、民主,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活,或者激励、或者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进取状态。

教师只能改变自己,有时学校的规定不太合理,不利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教学,但一个普通教师对此无能为力,使你的想法理念不能实施,会感觉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压抑。比如,学校管得很细,连老师看作业的标准、教案的格式等小细节都进行约束,让老师很反感。

领导制定制度,很少征求普通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定的条条框框,使人压力很大。各种规定太苛求,不能使教师主动地遵守。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在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维度上,表现出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个是考勤制度,另一个是职称制度。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85。6%的教师反映“学校的考勤制度很严格”(见图6-5)。很多学校制定了严格细密的考勤制度,不定时的抽查,从“刷卡”到“刷脸”,日益严密的制度在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秩序井然的学校管理状态,而事实上,却造成了一种严密监督之下信任的缺失。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是需要精神和心理上的尊重和关怀的,这样的一种对立状态的管理方式,在一些情况下造成了教师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教师用消极懈怠的状态来对抗外在的严苛,使严苛的管理制度非但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反而走向了制度设计的反面。

图6-5“学校的考勤制度很严格”百分比图示

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85。4%的教师反映“我们学校评职称很难”(见图6-6),职称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收入待遇,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然而,在中小学实际中,由于职称制度本身不合理,很多学校缺乏高级职称的名额,导致教师具备了相应资格也无法评聘,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另外,职称评审操作中的不公正也打击了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图6-6“我们学校评职称很难”百分比图示

现在评职称太难了。我们学校都8年没有高级职称的名额,老师们干着都觉得没有奔头。工作前途渺茫,没有动力。

只有40。9%的教师认为“老师们的意见在学校管理中能够得到尊重”,而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在学校管理中都是校长说了算”,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人翁在制度决策方面享有的话语权是不高的,话语权低的结果就是只有33。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评优制度很公平”。不公平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受挫,48。7%的教师表示“学校里不公正的现象打击了我的工作积极性”,话语权低的背后是教师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公正与否折射出的是领导者的意志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不到一半(42。7%)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比较民主”。而且,在制度民主性这一维度上,城市与乡镇、县城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在管理制度民主上比乡镇和县城高。小学与初中、高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在管理制度民主上高于初中、职业学校和高中。

3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各种制度对我是一种束缚”,67。4%的教师认为“我能够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实施教学”,为了检验在各种制度规约下不同职称、不同学校所在地、不同学校级别与自主教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对自主教学进行了职称、学校所在地、学校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学校所在地、不同学校级别的教师在自主教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乡镇与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乡镇在自主教学上低于城市。初中与小学、职业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初中在自主教学上低于小学和职业学校。

(五)教师自我认同的经济资本差异分析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高达93。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偏低。这一结果也清晰地印证了开放题中老师们对职业的描述,“当老师太穷了”“当老师也就是挣一点养家糊口的钱”“当老师穷得让人看不起,当学生都看不起我们的时候,我们还能教育他们吗?”在另外一道调查题目中,“工资收入低”是令教师不喜欢教师职业的首要因素。工资收入低,影响的是教师现实的生存,同时也影响到教师内心的尊严感。当一份职业无法带给人尊严的时候,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必然会降低。所以,很多老师用“鸡肋”来形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同时,我们也发现,工资收入低,令学生看不起老师,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权威感和自信心。一个不被学生尊重的人,如何去在学生的内心产生真正的影响呢?这是一个以金钱来衡量人的时代,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再把学识和品质看作尊重教师的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教师的经济地位。他们崇拜富豪明星,轻视收入低微的老师。这就是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的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进一步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卑微和无力,从而使其产生职业认同的危机。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师的经济收入低仅仅视为经济收入的问题,而是应该在更大的格局里去认识这样一种现实对教育釜底抽薪式的负面影响。如果说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是为了达到“高薪养廉”的目的,而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则是为了实现“高薪养尊”,让教师自己活得有更多的尊严感,让周围的人尤其是学生对教师有更多的尊重感,从而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对工资收入这一影响因素进行差异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加认为自己的工资收入低廉。城市与乡镇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在收入水平偏低的程度上高于乡镇。收入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导致教师在日常开支上不得不再三考量,甚至74。9%的教师会经常因囊中羞涩而推掉社会交往,根据对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男教师和女教师在因囊中羞涩而推掉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可能因经济原因而推掉社会交往。

(六)教师自我认同的社会资本差异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人的社会生活除了需要经济资本,还需要社会资本。教师也不例外。然而,相对封闭的职业生活环境,影响了教师对社会资本的占有。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除了收入偏低,78。3%的教师还反映“教师的人际圈太窄,求人办事很难”,办事难的表象折射出的是教师的社会人脉关系少,社会资本低。在人脉关系较少、办事难的情况下,26。1%的教师认为学生是自己重要的人脉资源,甚至12。3%的教师认为利用师生关系办事很正常,根据对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男教师和女教师在利用师生关系办事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教师在利用师生关系办事上高于女教师。这可能与男教师更看重社会交往,更需要通过社会关系去建立广泛的社会生活影响有关。

在“官本位、商本位”的大环境下,31。6%的教师经常拿自己的职业跟公务员比。公务员是教师最容易进行社会比较的群体。而与公务员进行社会比较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公务员拥有权力,拥有更多、更强的人脉资源,从而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而教师因为远离权力圈,就很难有强有力的社会关系资源,因此,会感觉到一种自卑和“无用感”。这样的感觉在学历层次上存在值得关注的差异,大专与本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科学历比大专学历更倾向于拿自己的职业与公务员比。本科学历的教师可能拥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所以会有更多的社会比较。初中与小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初中教师在跟公务员比上高于小学教师。

在现实的生活窘境下,33。8%的教师甚至坦言道“如果有机会经商,我会改行”,潜在的教师离职率引发了我们对教师职业的重新思考。经济收入越低,社会比较中的心理落差就越大,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离职意向。1000~2000元与2000~3000元、3000元以上收入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1000~2000元在离职上比2000~3000元、3000元以上收入更高。

(七)教师自我认同的学科差异分析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的身份不是抽象的,“我是一个数学老师”“我是一个体育老师”,有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差异。教师的身份与其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了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总体看来,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任教科目显著相关。通过对数据的百分比分析得知,在任教科目这个维度上,教师的自我认同整体上较高。78。1%的教师反映“我非常喜欢自己的教学科目”。对喜欢程度进行任教科目的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英语学科的学科认同度比其他学科要高,而语文、政治相对较低,学科认同度最低的是体育教师。

调查数据显示,79。6%的教师认为“学生很喜欢我任教的科目”,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在受学生喜欢程度上高于初中。82。6%的教师认为自己承担的科目很重要,但是只有61。4%的教师认为学校很重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科目。对学校重视程度进行任教科目、学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学主、副科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主科在学校重视程度上比副科更高;初中体育和微机与数学、语文、英语、政治、音乐、物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与科学、美术存在显著的差异,体育和微机在学校重视程度上比其他学科更低,数学与其他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