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及教学能力提升 > 第二 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第2页)

第二 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第2页)

三、教师自我认同的社会资本困境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社会资本的价值和影响举足轻重。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7]而美籍华人学者林南进一步提出“社会资本也可被视为个人在市场中对有用的人际关系的投资。”[8]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同样需要社会资本为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的资源。

(一)社会资本匮乏导致的“无用感”,令教师产生自我价值认同危机

中国人情社会的文化传统与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强调叠加在一起,造成失范的社会运行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求人办事”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需,而能否适应这种生存并且成功地利用这种生存逻辑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资本的占有。在官本位的文化中,公务员阶层无疑在社会资本的占有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教师在社会资本这一维度上进行社会比较的参照群体恰恰是公务员。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手中没有权力,同时又没有丰裕的经济收入,再加上相对封闭的工作性质,导致其在社会资本的占有方面非常匮乏。于是,很多年轻教师考取公务员,离开教师职业,去获得这个社会更加认可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为社会资本的占有创造条件。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和世俗,让教师这一更注重精神价值实现的职业变得虚无化。这一特征在年轻男教师身上更加明显。这与男教师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更加依赖其社会性的实现密切相关。

社会里边,你比如老师,同样做一件事情,你老师接触人少,你的关系就少,是吧?你认识人少,比别人办事就麻烦多了。人家认识人,有关系,同样一件事,按规矩,应该就这样,人家就不给你办,你该怎么办?老师还是社会看不起的一种人。

现在,教师的工资也就刚够维系生活,将就着过个日子。你看那些逛商场的最不招待见的就是老师了,都知道教师工资低买不起什么好衣服。原来你要一出门说你是老师,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但,那是在过去,现在不如以前了。

(二)社会资本的非正当使用,造成自我道德认同危机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中占有和享用资源,一些教师会用非正当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教师可利用的最主要的社会资源就是学生和家长。然而,教师在利用所拥有的这些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很容易触及职业伦理,无论是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是教师内心对师生关系的理解,都会伴随这种关系的利用而发生改变甚至扭曲,直至伤害到具有神圣性的教育过程本身。

教师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对过往师生关系的利用。当教师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曾经的师生关系时,学生会出于对教师的感激而为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此,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就会变质。师生关系是以知识和情感为纽带而建立的,利益关系的介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师生关系的单纯性,从而使教师对这种关系产生复杂的心理体验,对自我的认同发生动摇。另一种是教师对当前师生关系的利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旦利用了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资本。教师会因为与家长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其手中所掌握的包括教育关注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分配就受到影响而有失公允。这影响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学生,而很可能是一个班的学生,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所有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和他们整个价值体系的建立。因此,当教师利用当下的师生关系为自己获利时,其代价却是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以及师生关系的纯净。所有这些都会叠加起来,影响教师的自我认同,尤其是道德层面的自我认同。

四、教师自我认同的道德资本困境

道德资本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道德上的优越感和充实感。道德资本是无形的,但是却在最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的自我认同。“我们的自我存在本质上与我们对善的理解相联系”,“我们必须调整我们自己趋向善,所以决定我们确定与善的关系也就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向”。[9]因为,“自我只能是存在于道德问题空间中的某种东西”。[10]因此,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而言,道德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依据。教师职业所内涵的无私奉献的道德意蕴,令选择了这一职业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道德需求。这种需求是存在主义所言的“人需要奉献的对象”,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内心深处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教师职业正是这样“成人之美”的职业,教师在职业中通过付出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去完成一种自我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影响。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我是一个好老师”的感觉,获得良心上的踏实与满足,这是教师自我认同的核心所在。然而,在变革的时代中,尤其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发生裂变,内心的价值标准倾斜之后,教师职业的外在环境以及教师群体自身的道德追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上的优越感**然无存,教师赖以建立自我认同的道德资本被削弱甚至毁损,教师的自我认同面临着深层的危机。

(一)教师群体自身的道德问题,令教师个体难以获得应有的道德优越感

教师的个体自我认同与其群体的自我认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当教师群体被贴上“灰色收入”“道德败坏”“不负责任”等各种标签的时候,教师个体也会笼罩其中,无法脱身。所以,一些教师会谈到当别人问及自己的职业时,有时都不想说是当老师的,因为现在老师的名声不是太好。也许这只是瞬间的感受,或者是个别化的感受,但只要这种感受存在,就意味着一部分教师缺少了教师应有的尊崇感,尤其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感。这种感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那是中国人所讲的能否“挺直脊梁做人”的感觉。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看重的一种感觉。然而,在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可以出卖一切去换取金钱,包括那种“被戳脊梁骨”的事情。所以,很多教师个体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这一职业受人尊重,即使挣钱少一些,只要有这种尊重感,也能聊以**。然而,当这种尊重感也**然无存的时候,教师的自我认同几乎被推入了绝境。失去了教师的道德优越感,失去了这一职业最核心的标志,自我认同就会遭遇釜底抽薪的伤害。

(二)媒体宣传造成教师形象的“妖魔化”,使教师难以获得应有的道德声望

网络时代使得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网络可以制造“一夜爆红”,也可以导致“瞬间的崩溃”。教师职业特有的社会身份,使得消解这一身份的负面报道能够成为“炒点”吸引人的眼球。于是“禽兽教师”“虐童教师”等极端个例的事件在网络世界里被无限制地扩散,造成了教师形象的“妖魔化”。然而,对于大多数勤勤恳恳备课、兢兢业业教书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默默无闻是无法引人关注的,大多数常态教师的形象得不到宣传,而一些“变态教师”的丑陋行为则被无限放大,造成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败坏的假象,使大众对教师群体的形象难以形成公正的判断和理解。这样片面的、负面的教师形象宣传解构了教师原本高尚、纯净的集体形象,使得大多数勤奋敬业、热爱学生的教师因此而蒙羞,进而伤心、失望。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是依靠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教育权威和教育影响的,当这样的信任被破坏,教师失去了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资本。教师最大的危机,出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怀疑涉及道德层面的时候。因此,当公众,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在潜意识中对教师的道德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资本,失去了建立自我认同的自信。

[1]作者围绕“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开放性调查,本文中涉及的有关调查内容均出自该调查。

[2][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183。

[3][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183。

[4][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

[5]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6][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中文版序言。

[7][美]林南。社会资本[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4。

[8][美]林南。社会资本[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4。

[9][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1:77、72。

[10][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1:77、7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