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J]。图书情报知识,2005(4)。
[7]匡文波。电子与网络出版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8]张静波等。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5-70。
[9]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7-88。
[10]杨再石。从《地平线报告》看教育技术的整体发展[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9。
[1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12]张廷凯。从设计和编写视角看教科书品质的提升[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13]李堃,张魁,尚鲜利。教材建设与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110-119。
[14]李政。软件开发流程实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4-105。
[15]胡军。中小学教材选用机制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16]徐晓丹。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出版,2016(1)。
[17]龚朝花,陈桄,黄荣怀。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1)。
[18]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11下旬刊)。
[19]南北。电子书包与教材出版变局[J]。江苏教育通讯,2005(3)。
[20]余人。电子书包的梯度开发[J]。出版参考,2011(30)。
[21]杨德军,乐进军,王凯,暴生君。电子教材推广的价值与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1(3)。
[22]高志丽。电子书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J]。出版参考,2010(3)。
[23]林畅茂。电子教材离我们有多远[J]。印刷世界,2010(7)。
[24]李林等。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2011(5)。
[25]徐楠,张晓东。“电子书包”进课堂进退维谷[N]。北京商报,2010-08-23。
[26]包鹏程等。电子出版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33。
[27]深圳家长:保卫孩子电子书包不可再行[EBOL]。http:。。ews2013070286。shtml,201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