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数字教材如何使用 > 五主要进展和成果(第1页)

五主要进展和成果(第1页)

五、主要进展和成果

到目前为止,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分散在本书相关章节中加以介绍。

其一,通过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方式,梳理了国内外电子教材发展状况,大体把握北京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状况,以及师生对电子教材的应用需求,进而确定了京版电子教材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其二,基于京版纸质教材,进行了包括转换型和媒体型在内,着眼交互型的滚动式开发,逐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册次。

其三,对部分媒体型、交互型京版电子教材进行了教学应用实验。检验了电子教材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给教和学方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初步积累电子教材教学应用模式。

其四,在电子教材版权保护、分发、在线获得使用者反馈意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其五,进行了电子教材开发机制研究,初步形成北京市电子教材开发机制、标准等理论成果,初步建立了京版电子教材建设理论框架体系。

其六,对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从承载内容、呈现方式、教学功能、应用方式、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基本厘清了两者的区别。

[1]韦石。世界最大的教科书——我国古代的石经[J]。中小学管理,1991(1)。

[2]百度百科,“造纸”词条。

[3]造纸技术史[EBOL]。http:。360dot10112609803452_72513534。shtml。

[4]罗宝树,吕品。编辑出版知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56。

[5]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58。

[6]百度百科,“印刷术”词条。

[7]包鹏程,范文婷,何海巍。电子出版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8]印刷术的发明[EBOL]。http:。。aboutazhuantisdfm2009-0121t_17163395。htm。

[9]范慕韩。中国印刷大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9。

[10]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236。

[11]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270。

[12]罗宝树,吕品。编辑出版知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337。

[13]机械工业部石化通用机械工业局。中国印刷机械工业发展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34。

[14]钟玲等。论我国印刷行业的绿色转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

[15]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20。

[16]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44。

[17]石鸥等。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949-2009)[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74。

[18]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19]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20]苏婷。新课改十年教科书作用明显[N]。中国教育报,2014-01-07。

[2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55。

[22]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5。

[23]欧阳钟仁。现代启发式科学教学研究[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112。

[2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