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区别 > 一电子教材是否将取代纸质教材(第2页)

一电子教材是否将取代纸质教材(第2页)

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的潜力已经极其有限,各种“招数”已经在国内外专家和实践者近百年的探索中发挥殆尽。电子教材作为数字化教学的核心载体,对纸质教材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提供了很多潜在的可能,将有望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

5。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着眼于培养满足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用基于传统教材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与当今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更不用说与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而电子教材的应用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6。技术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电子教材当前存在的技术不足可能逐渐得到解决,从硬件角度来说,更快、更轻,视觉效果更好,待机时间更长;从软件角度来说,功能将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对教学支持更丰富;从成本来说,价格将会不断下降;从应用经验上,也在不断积累和丰富,并逐渐形成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特色和模式。而且,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完美无瑕,都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三)“保守派”观点

“保守派”阵营中主要是“技术怀疑者”。他们多数对电子产品并不热衷,应用经验自然也不够丰富,对技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更加敏感在意。同时,他们认为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绝非一些不懂教育的技术商能够带来质的提升。他们通常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的确给电子教材带来一些优势,但由于技术尚不完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设备存在质量轻、体积小与功能全面、续航时间长的矛盾,以及利用屏幕阅读会让学生精神疲惫,还可能对学生视力健康造成损伤等。

2。效果问题

从已经进行的较有限的实验来看,按照较传统的评价方式,电子教材并没有体现出比纸质教材明显的优势。而且由于它功能过于丰富,在资源获取方面开放性强,很多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可能使学生学习专注度降低并养成网络依赖,而理想的学习状况要求学生排除各种干扰,聚精会神地进行深度思考。

3。成本问题

电子教材除本身具有比纸质教材更高的成本之外,其应用还要求学校整体从网络硬件上进行投资,部署相应的基础设施,而这些成本的分摊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性问题。另外,我国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差异很大,贫困地区要使用电子教材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电子教材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均衡。

4。管理问题

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将大大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甚至形成师生直接沟通的障碍。如果管理不到位,学生在比较混乱的环境中学习注意力会被分散,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另外,使用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便利条件,极可能对正常的学习造成干扰。

5。适应问题

当前很多人用屏幕阅读只是碎片化的、针对一些诸如新闻、小说内容的阅读,而对于教育内容的学习,这样的阅读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人们长期形成的线性阅读方式很难在一朝一夕发生改变,甚至有人戏称如果闻不到油墨香味就体会不到读书的感觉,就无法进入读书的状态。

6。机制问题

电子教材的开发及发行机制远未明晰,电子教材的标准如何制订,如何进行评审,传统出版社如何转型,相关利益如何分配等实际问题,都会成为电子教材推广应用的一道道关卡。

(四)笔者看法

笔者以为,花费精力进行口舌之辩,并试图争论出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结果其实没有太大意义,时间终会给出最后的结论。尽管如此,双方对利弊的科学分析仍是有价值的,值得重视和引发思考。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上,既有新的技术较彻底地淘汰旧的技术的例子,也不乏旧技术虽然应用空间被不断压缩但顽强存在的例子。比如,2006年2月6日,美国西部联盟公司宣布停止运行了百余年的电报业务,这个消息是在互联网上公布的,而互联网这一高科技通信手段恰恰就是导致电报“退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在电视走进人们的生活之后,就有人预言传统收音机会被淘汰。在网络音视频得到传播的时候,又有人作出类似的预言。但时至今日,尽管收音机的听众数量不断下降,但仍然有一定的听众群体,仍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汽车上)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甚至还能“转型”到网络传播。

电子教材是否一定完全取代,是否在较短时间取代纸质教材,这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发展、教育观念、师生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等,充满很多变数。即便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变化和调整也很难在短时间发生,需要一个不短的准备期、过渡期,因为电子教材带来的变化不是只把“对着纸张阅读”变为“对着屏幕阅读”那么简单,带来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加上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不宜“轻举妄动”。在这段时期要太多的事情要做,包括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让电子教材的形态、组成、功能、性质和应用价值更清晰起来,开发不同特色、不同学科的电子教材进行实验,制定电子教材开发标准、发行标准、评审标准,形成电子教材相关的开发、评审、发行等机制等。在此期间两者可以并存,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当然,也不排除电子教材充当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的可能性。不管怎样,电子教材将越来越受重视,应用面将越来越广,这是必然的趋势。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