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J]。图书情报知识,2005(4)。
[7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75]张廷凯。从设计和编写视角看教科书品质的提升[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76]胡军。中小学教材选用机制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77]徐晓丹。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出版,2016(1)。
[78]龚朝花,陈桄,黄荣怀。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1)。
[79]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11下旬刊)。
[80]南北。电子书包与教材出版变局[J]。江苏教育通讯,2005(3)。
[81]余人。电子书包的梯度开发[J]。出版参考,2011(30)。
[82]杨德军,乐进军,王凯,暴生君。电子教材推广的价值与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1(3)。
[83]高志丽。电子书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J]。出版参考,2010(3)。
[84]林畅茂。电子教材离我们有多远[J]。印刷世界,2010(7)。
[85]李林等。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2011(5)。
[86]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87]祝智庭,许哲,刘明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88]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89]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1998(7)。
[90]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91]任苏民。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92]许涛,禹昱。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2016(4)。
[93]吴永和。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络,2011(7)。
[94]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95]戟锋,杜爱明。也谈课件与积件[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96]乐进军。运用控制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5(7)。
[97]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98]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99]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00]叶小兵。对历史教科书作用的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5)。
[101]郝淑芳,蒋夏林。处理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2)。
[102]乐进军。北京版初中化学教材特色分析[J]。新课程教学,2013(5)。
[103]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104]杜尚荣,李森。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105]孙洋。电子书包试点学校学生学习方式差异性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1)。
[106]杨明宏,王德清。毛泽东“减负”教育思想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107]赵建华,蒋银健,姚鹏阁,李百惠。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P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108]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10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110]李芒,孙立会。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5)。